新华网广州9月24日电(记者孔博、王攀、肖思思)我国目前的专利申请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大量核心技术仍依靠国外的状况并未因此明显改观。记者近日在广东顺德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上走访有关企业和专家后发现,我国的专利申请普遍存在“数量大、质量低”的问题,制约着技术创新能力的真正提高。
专利申请量“虚胖”令人担忧
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一跃成为专利申请量大国。截至2007年底,我国受理的国内外专利申请总量已突破400万件,与达到第一个100万件用时近15年相比,达到第四个100万件仅用了1年6个月。同时,2007年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量达5401件,同比增长41.2%,居世界第七位。
然而,与专利申请量猛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核心技术领域仍然“底气不足”。我国大型飞机、大型医疗设备、光纤设备、数控机床等先进机器设备基本上依赖进口的局面并未改观;在出口额约占全国1/3的广东,高新技术出口中近八成来自外资企业。
“专利申请数量大但质量低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东省。”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局长陶凯元说,从1995年开始,广东的专利申请量连续13年居全国第一,但作为评价专利申请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却一直在较低水平上徘徊。
广东省知识产权局提供的数据显示,1995年广东专利申请量首次居全国第一时,全省当年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仅占专利申请量的6%,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也才达到目前的20%。
陶凯元说:“实用新型仅仅是改变了功能结构,外观设计也仅仅是外形的创新,真正的科技含量并不高。在国外,实用新型根本不能授予专利,而我们的专利申请量中,包含了大量缺乏科技含量的东西。”
广州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汤重熹教授认为,目前中国的专利申请中,约有50%是真正有价值的,其余的则价值比较低。
过于依赖传统发展模式
靠“三来一补”方式发展起来的制造业使珠三角地区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然而,有关专家认为,这种发展模式也成为企业追求创新、重视知识产权的“障碍”。
汤重熹教授曾任万宝工业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长期从事珠三角地区企业工业设计大趋势的研究。他表示,由于长期习惯于“三来一补”中的依照样板仿造,同时在加工仿造过程中,又通过小修小改的变化来生产所谓“自己的产品”,多数企业逐渐产生了对设计创新的惰性与对仿造的依赖,设计能力十分薄弱。
汤重熹表示,不少企业简单地将工业设计理解为“造型款式变化出新”,热衷于仿造,知识产权观念淡薄,以出国带回来的产品样本为范例仿造生产。由于我国目前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采用形式审查,因此这些“修修改改”的设计也常常获得专利。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张勤在出席第五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时接受记者采访表示,我国的产品长期靠物美价廉的优势畅销国际市场,不少企业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掌握了世界上二三流的技术,但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同时,由于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中存在维权成本过高、侵权成本过低的问题,导致企业习惯于模仿和抄袭,自主创新意识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欲望不强。
有鉴于此,今年6月4日颁布实施的《国家知识产权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幅度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平,增强运用知识产权的效果,显著提高知识产权密集型商品比重;促进企业对知识产权领域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知识产权的优势企业;明显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推动维权成本明显下降。
公平竞争推动企业向“创造”转变
在第五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上展出的深圳华为公司,2007年的国际专利申请量为1365件,居世界第四位;国内专利申请5500多件,连续多年排名第一。强大的专利实力使其成为全球领先的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2007年实现合同销售额160亿美元,其中72%的销售额来自国际市场。
汤重熹教授说,企业必须由“成本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变。制造业发展完全依赖“成本驱动”只是权宜之计,应该不断提升企业的设计能力,加快进入品牌管理和战略管理的高层次阶段,实现由“成本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型,通过创新的设计与技术去实现有利于品牌发展的价值。
张勤表示,推动整体知识产权水平的提高,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一是要给企业合理的诉求表达渠道,从而制订出符合中国需要的相关知识产权法律;二是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公平的法制环境;三是企业要培养自己的具有专利代理资格的专业人员,充分实现企业自有知识产权的价值;四是要从制度上解决企业维权成本过高的问题,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五是培养知识产权文化,让全社会都尊重知识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