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近日公布的清华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在629名地方党政县处级以上领导中,近七成干部有“触网”经历——公布邮箱、开设博客、实名发帖、网上问计。领导干部上网已成为近年来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网络时代,决策与行政的过程都不太可能完全脱离互联网信息。
那么,如何看待领导干部与网络的亲密接触呢?
网上的一些信息可能不大准确,有些观点不够成熟,网络中的声音却非常直接、坦率和真实,涉及的面也很广。领导干部上网,最大的意义在于通过网络这一便捷有效的民情通道,了解民意、汇聚民智,推动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并及时得到来自群众的直接反馈,检验自己的工作还有哪些不足。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就很在意网络民意,他说,“网民的重要建议,我全部看过,有的还看了两三遍。”
通过网络,不但可以广集民意,也可以使我们的决策过程有了公开透明的发布渠道。广集民智,会拉近民众与决策的距离,扩大参政议政的民意基础。
领导干部关注网络是与时俱进的表现,但应当注意的是,领导干部也应意识到,在网络交流中,自己也只是一名普通网民。
作为民意表达的新渠道,网络具有天然平等、畅所欲言等特性。如果端着官架子,那又何必上网?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就体会到,“在网络里面,让人说话,天不会塌下来。”要听真话、听实话,就得忘记领导干部的身份,自然能听到来自基层最真实的声音。
还有,网络确实是柄双刃剑。信息公开稍微迟滞一点,就可能为谣言留下传播空间。在贵州“瓮安县6•28事件”中,各种猜测在网上流传开来之后,当地政府才公开调查详情,而此时社会的不信任感已在网上流传,造成恶劣影响。可见,类似于封锁消息、内部处理事件的处理方式,在资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是行不通的。民意的表达,需要正常释放的通道。
有一些人,习惯于在网络上强加于人,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据报道,瓮安县曾组成专门的工作组每天对失实信息跟帖澄清,殊不知,互联网并不能辨知哪位网民的信息来源更可靠。放弃自己第一时间的话语权,反而将精力集中在网络封堵或事后补救上,这种对待网络舆情的方式,并不可取。
当然,从某种角度而言,领导干部也不仅仅是普通的网民,而必须肩负起促进网络健康发展,使其真正肩负起传达民情的重要职责,更为畅通地表达民意。这将是领导干部在成为一名真正的网民后,下一步将面对的课题。
汪洋和黄华华在致网友的信中说:“我们正在学习如何更好地使用互联网,也在学习如何与大家一起建设管理互联网……”这样的姿态,是网民所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