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七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和钱永健。
钱永健
2008年,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键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钱永健195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现为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生物化学及化学系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医学院院士,2004年沃尔夫奖医学奖得主。钱永健的主要贡献在于利用水母发出绿光的化学物来追查实验室内进行的生物反应,他被认为是这方面的公认先驱。
李政道 杨振宁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 (Tsung Dao Lee)1926年11月24日生于中国上海。1943年至1946年先后在浙江大学、贵州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合大学读书。当时,吴大猷是其老师。1946年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195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在该校任天文学副研究员。1950年至1951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任物理学副研究员和讲师。
杨振宁 (Chen Ning Yang)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原籍安徽省原凤阳府。杨振宁的父亲杨克纯(字武之)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杨振宁1938年至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杨振宁的学士论文的导师是吴大猷,硕士论文导师是王竹溪。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丁肇中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 (Samuel Chao Chung Ting)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早年在中国上学。1949年随其父去台湾,1956年去美国。1959年密歇根大学毕业。1960年、1962年先后获理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78年获荣誉理学博士学位。1963年由福特基金资助在日内瓦的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物理学讲师,1965年至1967年任助理教授。1966年在联邦德国汉堡任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小组负责人(他后来发现J粒子用的新探测术是在汉堡试验成功的)。
李远哲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李远哲 (Yuan Tseh Lee) 1936年11月29日生於台湾新竹,他的父亲是一名画家。李远哲1959年台湾大学毕业后到新竹清华大学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1962年赴美国柏克利加州大学,1965年获博士学位。后到哈佛大学化学系随赫施巴赫(D.Herschbach)从事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朱棣文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朱棣文 (Steven Chu) 1948年2月28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祖籍中国江苏太仓。父亲朱汝瑾是国际知名的化学工程专家,母亲李静贞曾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1970年毕业于罗切斯特大学, 获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76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做了两年博士后研究,1978年到贝尔电话实验室工作, 1983年任该实验室量子电子学研究部主任。1987年任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1990年任该校物理系主任。1993年6月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04年6月被任命为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8月1日正式上任。
崔 琦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崔琦 (Daniel Chee Tsui) 1939年生于中国河南省宝丰县肖旗乡范庄村一个农民家庭,在村里小学毕业后,他于1951年在北京读书,次年到香港培正中学就读。1957年香港培正中学毕业,1958年赴美国深造,就读于伊利诺伊州奥古斯塔纳学院。196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到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工作。1982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主要从事电子材料基本性质等领域的研究。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