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七日(珍珠港事件五十二周年)星期二下午四点五十一分,负责微软全球行销业务的巴尔默,坐在他的电脑前,兴致高昂地开始撰打一封电子邮件,收件人是微软应用程式开发部门主管梅柏斯(Mike Maples)。这封信注定要让微软脱胎换骨,同时也将改变资讯时代的发展方向。
就在前一天,巴尔默才刚从母校哈佛大学回来,内心充满惊惶与不解。身为全球最大个人电脑公司「微软」第二号人物的他,在哈佛所接触到的话题,竟全部环绕在一个与微软毫无相关的领域上,那就是:网际网路。每位哈佛学生谈到它时,就如同吃了新的迷药一般,神情莫不为之一振,个个眼眸发亮、脸色泛红、声音高亢,迫不及待谈论自己的使用心得。巴尔默记得曾经目睹过类似的情景,不过那是二十年前左右的事了。
那时候,还是哈佛大学生的他,在同窗好友盖兹身上,看到同样意乱神迷的神情,原因是:当时身材削瘦、一头蓬松散发、精通数学、爱玩桥牌的盖兹,开始迷上电脑。那时盖兹总是跟巴尔默说,电脑将会改变世界,而且人人都将透过电脑串连起来,在一个广大的全球化电子领域中互传讯息、档案、资料、甚至料想不到的东西等——此一领域即盖兹好友亚伦(Paul Allen)口中的「连线世界」(Wired World)。当年的巴尔默偏好运动、数学、文学与校园活动,对电脑可说一无所知,但对盖兹沉迷电脑的模样却印象深刻。如今二十年後,他在热衷网际网路的哈佛学子身上,再度看到相同激动的神情、听见一样急切的声音。看来网际网路这玩意儿已逐渐在校园中流行开来,而且势必会成为一波主流趋势。此时巴尔默开始纳闷:微软在这个市场有何著力点?视窗产品该如何调整才能打进这个陌生的新世界?一个个的问题,在巴尔默的脑海中浮现。
巴尔默直觉认为,微软当时正在研发、代号 Chicago 的新版视窗(即後来的视窗九五),非得赶上这股流行风潮不可。之前微软已对外宣称,此一升级版本将彻底改变个人电脑的风貌,因为它将采用更人性化的设计,因此使用上将更为简便,在功能上也加强许多,能让使用者同时执行数个不同的程式。这时,在哈佛深受震撼的巴尔默突然想到一个好点子,於是迫不及待开始撰打电子邮件给梅柏斯。巴尔默在信中表示,如果微软可以把 Chicago 宣传成进入网际网路最便捷的尖端产品,将可吸引「学生族群,还有其他拥有网址的人」,进而使这个升级版本大为普及。
巴尔默问梅柏斯: Chicago 可以让上网更容易吗?「我们能够直接让使用者成为网路上的一个节点吗?(这种想法是否可笑?)」正好相反!其实这个想法一点也不可笑,只是在当时(一九九三年)这并不是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巴尔默还在信中提出其他的问题,例如: Chicago 小组是否有能力开发直接上网发电子邮件的功能?也就是说,使用者只要在视窗上按某个图示(icon),便可瞬间上网发送电子邮件。另一个问题则是:使用者可否利用 Chicago 进行网路交谈?在网路上聊天是哈佛学子最感兴趣的事,它和电话闲聊没什么两样,只不过是以打字方式进行。使用者上网後可与一人或数人透过键盘进行即时交谈,且参与各方均可从自己的萤幕上,看到任何一方送出的文字讯息。此一沟通方式允许多人参与,他们可透过键盘尽情打字聊天。巴尔默心想,如果使用者点选视窗上的某个图示,便可直接连上所谓的「聊天室」(chat room),那不是很酷吗?
巴尔默在电脑前愈打愈起劲,新点子也不断涌现。他那十只肥厚的手指有如钻岩机般重重敲打著键盘,响亮的打字声听起来像是键盘就快解体了一般。巴尔默在信中问梅柏斯: Chicago 是否可以提供「物件连结嵌入」(OLE, object linking and embedding)功能,让某些应用程式的内容(如 Excel 的试算图表)附在文件或电子邮件讯息中传送出去?若能提供「新闻群组」(newsgroup)的讨论功能也不错。网路上已有各式各样的新闻群组讨论区,主题无所不包,从英国黛安娜王妃到影集《星舰迷航记》(Star Trek)中的要角史巴克先生(Mr. Spock),应有尽有。
在讨论区里,每个人都可诠释超脱合唱团(Nirvana)的歌词、或电视影集《欢乐单身派对》(Seinfeld)中的笑话,也可以调侃政治脱口秀主持人林波(Rush Limbaugh),甚至把儿童节目里的那只大紫色龙邦尼(Barney the Dinosaur)拿来开玩笑。任何人皆可定出一个主题广邀各方进行讨论,不久便可建立起一个虚拟的电子讨论场所,有如社区民众大会的会场一般。巴尔默心想,微软是否有办法透过视窗,让新闻群组讨论区的连线更为容易,内容更加有趣?
每当巴尔默激动起来时,他的灵感就有如泉涌,各种点子接连产生;他的肾上腺素开始激增,状态就彷佛射篮高手准备投出赢得比赛的关键球时一般;他的手指也愈动愈快,让键盘来不及反应而造成错字连篇。他问梅柏斯:微软可否推出「很磅的往际往路共享软体(shareware)?」共享软体在网路上到处可以免费取得,其中有些很棒,就算使用後要付费也值得。最後,巴尔默在信末附上下面这段没有标点且错误百出的神来之笔:
写了一大堆也不知道自己在写些什么不过我感觉有商机该不该找人研究一下我周一在哈??与学笙聊天他们知道什么才叫酷我要卖的便是这类电子邮件与 Chicago 你说呢
这封「你说呢?」的邮件真是太妙了!其实,巴尔默的意识流文体向来是他邮件的注册商标。梅柏斯就曾表示,巴尔默写的电子邮件,有时就像是萤幕上一堆胡乱打出来的字母。不过这也无妨,毕竟巴尔默想表达的重点非常清楚。他这种令人搔头纳闷的写作风格,借用爱尔兰诗人叶慈(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对教育所下的一段评论来形容,就是为了要「激发思考的火花,而非填满水桶。」其实,巴尔默对许多事情都很了解,只是他不愿表现出来而已;即使是他感到困惑的问题,也能表现他慧黠的一面。事实上,巴尔默在面对某些关键技术时,即使不怎么了解也能马上嗅出重要性,眼前的网际网路便是一例。
巴尔默按照公司例行程序,将这封电子邮件的副本同时传给盖兹和马瑞兹。微软在内部广泛使用电子邮件後,就规定邮件的副本必须传给相关主管。举例来说,邮件正本发给直接负责该业务的人,副本则知会对此一主题有兴趣或是有连带责任的人。盖兹对微软内部的一切几乎都有兴趣,所以任何邮件的副本都会传给他,让他随时掌握状况,即使他未直接参与该项业务也无妨。巴尔默这次把邮件副本也传送给马瑞兹,是因为马瑞兹是微软作业系统部门的主管,负责核心产品视窗的开发工作。
在微软里,任何一封电子邮件都有可能改变公司的策略方向。隔天早晨(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八日上午九点十二分),马瑞兹将巴尔默的邮件转给公司里的资深网路大将鲁宾(Darryl Rubin)、电子邮件部门主管钱宁斯(Laura Jennings)与艾夫斯林(Tom Evslin)、以及视窗高级主管席佛伯格与蔡斯。在转寄的信中,马瑞兹附上一个简短且直接了当的问题:「各位有何构想?」与巴尔默散漫的文体大相迳庭。简洁、清晰、扼要、有效率,此乃马瑞兹一贯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