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狗立法别“两头不讨好”(图)
2009-11-16 10:47
法制日报 评论0条
北京市一社区志愿者向养犬居民发放文明养犬的奖励券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饲养宠物尤其是养犬,已成为城市中不少家庭的一种生活情趣,甚至生活时尚。爱犬人士认为,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养犬可增添家庭乐趣;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大都市,狗还是老年人最好的伴侣。但在不少反对养犬的市民看来,狗屎遍地,污染环境;狗吠扰人,四邻不宁;无证养狗,随意弃狗;恶狗伤人,犬病难防。狗本无辜,但因为狗,划分出泾渭分明的两个利益群体,引发了不少矛盾和对抗。
据上海市一项民意调查显示:约有50%的被调查者赞成城市家庭养犬,而另有50%左右则极力反对。然而出奇一致的是,大部分被调查者都要求立法规范城市家庭养犬。不少地方立法机关正顺应民意,加快地方立法步伐。但如此“势均力敌”的民意碰撞,在近年来的地方立法中还真不多见,这无疑也加重了立法的难度。虽说“立法就是在矛盾焦点上砍一刀”,但这一刀砍在哪里,却直接涉及到养犬市民和不养犬市民的切身利益,决定了养犬引发的种种矛盾能否顺利化解;立法者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到“两头不讨好”的尴尬境地。
要避免尴尬,首先要理顺科学养犬的管理体制,明晰政府职责。而养犬办证收费,则是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政府如果以收费代替管理,以经济成本调控养犬数量,一旦政府的管理和服务不到位,加上收费不合理,市民最理性、最经济的选择恐怕就是放任自己的宠物成为“黑户口”。据上海市公安部门统计,全市至少有60余万条宠物犬,但只发放了14.7万张犬证,有将近3/4的宠物犬是“黑户口”。
不少上海市民不给狗办证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认为“市中心2000元、环线内1000元、郊区100元”的收费偏高,资金的流向和使用不透明,且相关的服务跟不上。比如市民养狗,需要打交道的部门和机构就有公安、畜牧兽医、卫生、工商、城管、街道居委会、小区物业以及宠物医院、宠物协会等,顺利走完流程,少说也要一周的时间,由于地点分散,还要饱受舟车劳顿之苦。而同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香港,模式就要科学、便民一些。香港市民凡是饲养五个月大或以上的狗只,同样必须申领牌照,但是申请牌照并不需要耽误太多时间,可以在为狗注射狂犬病疫苗或者植入微型芯片时一并办理;而领取牌照的方式也很便捷,既可以到渔护署辖下的任何一间动物管理中心及发牌中心领取,也可以通过已注册的兽医诊所或爱护动物协会代为领取。狗牌照的有效期限是3年,且费用低廉,由授权公职人员植入晶片和施种疫苗的狗只的牌照费用是80港币;由授权的私人执业兽医植入晶片及施种疫苗的狗只的牌照费用是46港币外加额外的服务费。由于手续简便、费用低廉、服务到位,加上高额的罚款,香港很少有市民选择让宠物成为“黑户”。一旦宠物上了牌照,意味着已经植入了晶片,根据编号就可以查找到主人的资料,不仅避免狗走失或者被遗弃,也为政府部门实施行政管理提供了不少便利。
要避免尴尬,政府还要善于发动社会自治力量。面对日益纷繁复杂的社会,政府的行政权力介入社会生活,有时不能缺位,如环保、交通;有时不能越位,如公民私域生活;但也不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无孔不入。一方面,全能政府模式只会加重行政成本负担,降低行政管理效率;好钢用在刀刃上,一个现代化的政府,应当把有限的公共资源以效益最大化的方式投入到最需要的领域;另一方面,这也不利于公民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自治的形成。
在处理养犬等利益博弈激烈的问题上,政府行政权的介入应和社会自治力量有机结合起来。政府既要提供打疫苗等必要服务、加强对烈性犬的管理、划定宠物禁止进入的公共区域等,又要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等社区组织、宠物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引导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掌握自治的本领,当出现不同群体的利益冲突时,学会以谈判、协调、互谅、让步的方式化解矛盾和冲突。这种“柔性化”的管理方式,可以避免地方立法和行政管理“一刀切”的简单化方式,充分考虑不同社区、人群的特点,通过自治来体现特色、回应诉求;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公益活动,消除养犬家庭和不养犬家庭之间的隔阂,营造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社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