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近日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文章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党和国家在我国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新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肩负着实施这一战略决策的历史使命。
3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国家政策有利支撑下,我国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跨越式发展的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0周年建设经验证明,只有不断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才是在全球经济逐步一体化、信息化条件下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国家高度重视是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政策动力
改革开放30年,我国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
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把“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相提并论,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信息化高瞻远瞩的认识,看到了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
实际上,在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出了“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号召。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要求。
转型是适应信息化需求的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电信业务向各领域迅速拓展,普及程度快速提高。电信部门在发展固定电话业务的同时,以移动通信、数据通信、国际通信为重点,大力发展各类电信新业务,积极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新业务不断涌现。
30年来,电信业总体上处于规模扩张阶段,固定、移动和数据用户的迅速拓展,拉动了电信业务量快速增长。2007年全年电信业务总量达到18591.3亿元,比1978年增长1500多倍,年均增长28.8%;年收入规模已从1978年的7.3亿元扩张到2007年的7398.6亿元,年均增长27.0%。随着电话用户的不断增长和电信业务服务资费水平的下降,通话总量呈持续增长态势。特别是移动电话通话量和IP电话通话量,年平均增长率都达到了70%以上。
增值业务逐渐成为电信业新的增长点。2007年,基础电信企业增值业务收入达到1487.2亿元,占电信业务收入的20.1%,成为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的重要力量,其中2007年移动短信业务量达到5945.8亿条,5年间年均增长59.1%。
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广泛。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等为代表的信息化应用热潮方兴未艾,信息技术、信息网络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互联网已经极大程度地融入相当一部分人群的衣食住行、工作休闲之中。
随着电子商务在支付方式、运营模式、物流配送、渠道建设等方面不断创新,相关的法律规章不断健全,发展环境逐年改善,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加入到电子商务活动中来,到2007年底,我国网民网络购物比例达到22.1%;电信运营商开发建立各类涉农互联网站超过6000个,我国已跨入信息时代。
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李毅中部长指出,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要求,努力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找准切入点,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注重发挥信息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农村信息化,促进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的逐步融合。
当前,通信网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电话用户、网络规模、互联网用户和宽带接入用户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广播电视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国的行政村;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效果日渐显著。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能源、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和化工等行业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信息服务业蓬勃兴起;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领域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
电子政务稳步展开,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政务公开的有效手段。各级行政部门利用信息技术,扩大了信息公开,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
总之,信息产业是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必须紧贴国家战略需求,立足自主创新,以突破瓶颈和满足重大应用为主要着力点,集中资源,提高核心技术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