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鉴定的第一关: 皮壳俗话说:“瓷看底,玉看皮。”就象人的皮肤一样,玉皮壳是玉器所有里外表象的连结和公开之地。
每一年的岁月都会在玉皮壳上留下自然进化或老化的痕迹。虽然有的玉天生丽质,皮的质量很好,能抵抗老化留下的痕迹,而且一直保养的很好,很难看出岁月的痕迹。但大多数古玉还是会在玉里玉外的对比中分析出科学的玉皮壳的老化程度的。
更重要的是玉皮壳上还可以分析出工的痕迹和沁纹的痕迹。因为工和沁纹都是在玉皮壳上进行的,所以不通过玉皮壳的工和沁纹或者与皮壳不符合的工和沁纹,都是要特别注意的。
玉皮壳的状态分析还可以区分籽料上的老外壳——原璞玉皮和真沁之间的差别。这是鉴定老玉新工的很好的方法。
玉皮壳还要分生坑皮壳和熟坑皮壳。
首先要从古人如何做玉的工序开始注意玉皮壳的形成。
根据目前的出土资料来看,古人做玉的第一道是开片造型。因为古人的工具原始,开片和造型的过程很慢长,所以就在开片造型的过程中开始了第一次打磨抛光工艺。开片造型和第一次打磨抛光工艺之后,就是用尖物刻出第一次草图来。
在第一次草图的刻工中,又加入第二次抛光工艺。这道工序完成后,通过核可,就正式开始雕刻工艺。
正式的雕刻工艺耗时更久。在雕刻中,又形成了第三次抛光。之后,再通过核可,又开始第四次抛光——全面完成的抛光工艺。这中间还不包括小修小改时的小抛光。古人用双手和兽皮来抛光的,所以在多次抛光过程中就形成了玉皮壳。可参考阅读杨伯光先生的中国玉器大全上卷第227页图31。
从层次上看,古玉皮壳的底子是经过第一次抛光后形成的,在抛光的底子上开始雕刻,然后再抛光。因此古玉皮壳的层次分析是: 抛光-刻工-抛光。刻工在抛光的中间,也就是说,刻工在皮壳的中间层次。特别注意在刻工槽底、洞里拐角处和角落里都是这样的,这是关键之点。
战国到汉代的古玉皮壳的抛光最好看,估计是当时兽皮的工艺改进了,又加上多次抛光,故战国到汉代玉器的光泽有玻璃光之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