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让E398TF卡中存更多的MP3”的文章后,结合一些朋友问我对:E398存几首MP3的问题。来说说我对文中提到的“用32kbps压缩率制作E398的MP3文件”的看法。首先提出我的观点:E398不要用低于96kbps的压缩率来制作用于MP3文件来作为欣赏的音乐。为什么,请看下面对E398 MP3的比较系统的介绍。
一般来说,我们听到的MP3音质除去周围环境的影响外,一般受到3个因素的制约,1:MP3固有解码芯片,2:使用的耳塞 3:音乐播放文件的质量。
对于E398我们不能改变其MP3播放器的解码芯片和使用的耳塞(因为它使用的是4级2MM接口的耳塞) ,那么音乐播放文件的质量就成为了决定MP3音质的主导因素。而且对于大部分的数字音频爱好者而言,MP3仍然是最常用的音频文件有损压缩编码方式。
音频压缩方式分为无损压缩和有损压缩两种,目前最流行的无损压缩编码技术有APE、FLAC、PAC、WV四种。无损压缩有MP3,OGG、MPC、ACC、WMA等。因为E398只支持MP3格式的文件,所以我只分析MP3文件的好坏。
MP3的全称应为MPEG1 Layer-3音频文件,MPEG(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在汉语中译为活动图像专家组,特指活动影音压缩标准,MPEG音频文件是MPEG1标准中的声音部分,也叫MPEG音频层,它根据压缩质量和编码复杂程度划分为三层,即Layer-1、Layer2、Layer3,且分别对应MP1、MP2、MP3这三种声音文件,并根据不同的用途,使用不同层次的编码。MPEG音频编码的层次越高,编码器越复杂,压缩率也越高,MP1和MP2的压缩率分别为4:1和6:1-8:1,而MP3的压缩率则高达10:1-12:1,也就是说,一分钟CD音质的音乐,未经压缩需要10MB的存储空间,而经过MP3压缩编码后只有1MB左右。不过MP3对音频信号采用的是有损压缩方式,为了降低声音失真度,MP3采取了“感官编码技术”,即编码时先对音频文件进行频谱分析,然后用过滤器滤掉噪音电平,接着通过量化的方式将剩下的每一位打散排列,最后形成具有较高压缩比的MP3文件,并使压缩后的文件在回放时能够达到比较接近原音源的声音效果。
提到MP3就不得不说 BIT RATE(比特率)这个名词。作为一种数字音乐压缩效率的参考性指标,比特率表示单位时间(1秒)内传送的比特数bps(bit per second,位/秒)的速度。通常我们使用kbps(通俗地讲就是每秒钟1000比特)作为单位。cd中的数字音乐比特率为1411.2kbps(也就是记录1秒钟的cd音乐,需要1411.2×1024比特的数据),音乐文件的BIT RATE高是意味着在单位时间(1秒)内需要处理的数据量(BIT)多,也就是音乐文件的音质好的意思。但是,BIT RATE高时文件大小变大,会占据很多的内存容量,音乐文件最常用的bit rate是128kbps,MP3文件可以使用的一般是8~320kbps,但不同MP3机在这方面支持的范围不一样,大部分的是32-256Kbps,这个指数当然是越广越好了,不过320Kbps是暂时最高等级了。
我们一般听的MP3文件都是128kbps位压缩率的,压缩比大概是1:10(CD里的WAV是1141kbps的),文件大小一般只有4m,在体积和音质上面达到一个比较平衡的位置。而我们从网上下载的歌曲的压缩率往往比较低,往往只有96kbps甚至更低,效果不是很理想。这是网站出于下载速度还有版权问题而特意把压缩率调低的做法。要享受真正的音质,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找质量比较好的cd碟,自己进行压缩。一般来说,压缩比达到192kbps的MP3文件,其音质就比较的不错了,用好的MP3播放机播放,效果和md的已经很接近,如果压缩到320kbps的话,音质非常接近cd机,一般人都很难分辩出来。
而对于32kbps的MP3文件大家可以去体验一下,播放出来的效果和播放一盘受潮的磁带一样,声音拖沓,软弱无力,而且毫无细节和音场可言,根本无法入耳。这就是高压缩削去了MP3文件里的很多声音信息的原因。
因此,一味的降低比特率来降低MP3文件大小来多储存歌曲是不可取得,这样就违背了我们听音乐的乐趣。固然,有些音乐发烧友能用软件通过修改MP3原文件来提高MP3的音质,但是这也是建立在高比特率音乐文件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一般来说,我们最好不要用低于96kbps的压缩率来制作MP3文件。我存在398里做铃声的MP3文件都用64kbps,听的歌最少用128kbps。
而对于398可以存几首歌的问题:用128kbps制作的MP每分钟大概为1M,E398TF卡里的可用容量为30M所以这样算来,一般可存7-8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