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标题取自鲁迅先生之语,也是吴昌顺的座右铭。71岁的吴昌顺已经退离教育第一线多年,对教育发展动向仍了如指掌,那是他奉献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的事业,无法割舍的不只是一份情感,更有对千千万万青少年学生成长之路的一份关注。1956年,高中毕业的吴昌顺放弃了留苏预备班的机会,在北京五中留校任教,后来成为特级教师、校长,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半个世纪耳濡目染,亲身经历了教育发展的太多曲折,教育事业如何才能让人民满意,他也在求解。
教育公平
重点在农村
对吴昌顺的访谈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开始。《纲要》征求意见时设计的4个方面20个问题,第一条就是“加强农村教育的意见建议”。吴昌顺拿出自己用小纸片摘记的资料,翻到2008年《国家教育督导报告》,一字一句地念着:
2006年,全国有508个县每县平均5所小学不足一名外语教师;西部山区农村小学平均10所才有一名音乐教师;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三门学科教师平均每校都不足一人,致使部分学校无法正常开设规定课程……
吴昌顺认为,不了解农村,不了解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了解教育,就不了解中国。譬如,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长期未能彻底解决,吴昌顺说:“我曾经在全国校长论坛上提出质疑。教师工资与公务员相比,有‘略高于’、‘不低于’和‘相当于’三种提法,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各有各的说法。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一直没能实现,为什么不能解释清楚?”
“农村教育决定中国的未来──这话是德国法兰克福一位校长说的。他说,世界上最好的学校在中国,让欧洲人羡慕;世界上最差的学校也在中国,放到非洲也很寒碜”,外国同行的话让吴昌顺很受震动。“最近到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参加校长培训班,看到当地兴办的教育园区,牧民每年有一半时间在外放牧,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都交给园区管理。西乌旗中小学生将近两万人,全旗几百名教师,从正月初六就开始集中培训。一个人口总数7.3万的农牧地区能做到这些,对教育还是很重视的。我看,推进教育公平应当排进地方政绩的前三位。”
政府投入
发展教育事业的保证
吴昌顺说,除了没去过西藏,自己的足迹踏遍各省区市,摸到很多有关教育的第一手材料。他还利用各种机会直接了解国外教育事业状况。
“十几年前,我去满洲里,当地教育局长指着对面的俄罗斯说,我们经济上比那边强,可也得承认教育比人家差。人家的中小学冬天教室里暖气很热,女孩子们穿着裙子在跳舞,午餐是免费的。据说,印度全国1亿多中小学生午饭也是免费的。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朝鲜,全国中小学生所穿着的统一制服,都是国家供给的。上世纪80年代,我去朝鲜访问,平壤最好的建筑物是少年宫,里面有20多处得到国家领导人亲自指导。我想,咱们一些地方官员恐怕连本地的少年宫在何处都不知道。”
一直说要加强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可是,投入必须讲求效益。吴昌顺直言:“我曾到过西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那里花两亿元建设一所示范中学,说是重点校,太豪华了,光是那座校门用的钱就够建十几所希望小学的。办示范校过分强调硬件,难道就是为了观光吗?”
几年前的两会上,有人主张起诉辍学孩子的家长,吴昌顺明确表示反对。“我们有什么资格这样做?义务教育的概念应当是全额免费、强制实行,现在向家长收钱,人家没钱,还要受罚,哪有这样的道理!”
教师素质
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吴昌顺说:“教育质量与教师素质关系很大。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现在依然浓重,甚至闹出‘范跑跑’、‘付打打’、‘杨不管’之类的怪事。有报道说学生在校内吸烟、宽衣,被校方严惩,孩子想不通,竟然跳楼。我看,搞教育不能不懂得心理学,教师心理不够阳光,就会教出一群不阳光的孩子。现在的青年教师面对社会多种选择,难能心无旁骛,也影响到事业心和爱心。还是托尔斯泰说得好,‘热爱事业、热爱学生的教师才是好教师’。”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这也是不知说了多少年的老话。吴昌顺当了几十年语文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是一辈子的不懈追求,“现在教师的素质与老百姓期望还差得远,那些不合格或不够好的教师,学生和家长都不满意。在德国汉诺威,一名大学毕业生要当小学教师,必须先通过国家举办的考试,然后实习18个月。”
他还指出,中国的NGO(非政府组织)制度不发达,也不规范,督学不是来自社会和民间,有些校长改当督学,自己督自己,专找优点,提交报告往往挑政府满意的东西写。
多种选择
教育改革应有方案
一个人口大国,教育事业必然要应对种种复杂的社会制约因素。吴昌顺提到农民出去打工,妻子在家照顾老人和农活儿,重负之下顾不上教育孩子。一些“随迁子女”虽然能读书,但农民工子弟学校质量普遍不高。留守儿童、随迁子女再加上单亲家庭的孩子,形成庞大的群体。如果这些人成为教育盲区,后果非常严重。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相对公平和均衡要基本做到。免除学杂费只是迈出第一步,边远地区还有很多困难。大学教育不能光讲授知识,学生至少要实习一年,可以考虑延长学制,办成5年制。本科、大专、高职的学生毕业后前途平等,才能让家长满意。现在的高职很少有优秀教师,高职教师与大学教师的地位和感觉也不一样。中专、中技的情况更不理想,学生的家境和考分都不高,教师低人一等,管理也跟不上。深圳正在这方面尝试突破,首先是改变政府的教育观念。
吴昌顺主张实事求是地评价中国教育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变化和进步,不回避矛盾,人民尚不满意之处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虽然不能迅速见效,也还是要积极解决。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各地千差万别,学校应当有机会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教改方案。
“没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感,这样的人是不清醒的人,这样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教育应当有所作为”──这位退休教师经常提醒自己勿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