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艇稳,浦溆正清秋。风细波平宜进楫,月明江静好沉钩。横笛起汀洲。
鲈鳜美,新酿蚁醅浮。休问六朝兴废事,白苹红蓼正凝愁。千古一渔舟。
--《望江南》
他是在悲愤与忧郁中病逝的。终年五十八岁。
他的一生曾经显赫,曾经英武,曾经叱咤风云,一呼而天下皆应;他的一生始终不得志,终归默默,甚至曾经隐居山林听钟读经而淡定清风......
他的家世很有来头,系唐朝的宗室。他们家的老祖宗,在唐时因宗室身份出任过建州刺史,因此家族从那时起就定居在福建。他幼年时就志向远大,勤学苦读,十多岁时,才学名动州县;十四岁,随父守延安,西夏兵数十万围城,他骑马佩刀绕城巡逻,无所畏惧;二十二岁,风华正茂的年纪,他进入全国读书人无限向往的深造之地---太学(国子监),是那时国立最高学府的学生。二十九岁考中进士,有幸得到徽宗的再三眷顾,名次从乙科特别提至甲科。接下来,他被授予了官职,当了承务郎、镇江教授。在镇江督学的两年,似乎是他仕宦生涯中最为惬意的时刻。他把老父亲接到身边奉养,沉醉于山川秀丽之中。这情形有诗为证:"山川富佳致,足以为亲娱。"(《谒告迎奉诗》)此后的五年间,他的官阶不断上升,国子正(国子监的职员)---监察御史---太常少卿。
一个走了学而优则仕的官宦子弟,是怎么成为一个赤胆忠心的血性男儿,成为一个尽忠报国的民族英雄?
是历史使然,也是性格使然。
先天不足的大宋王朝,偏偏是一个重文抑武的朝代,以致一个拥有当时全球一半以上财富的强盛王朝,却在军事上一败涂地,屡遭外辱,把汉唐以来一个整体上刚毅勇猛的民族,变成了一个心怀莫名恐惧的民族、一个委顿不堪的民族、一个苟且一天算一天的民族。又偏偏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一流艺术家兼末流皇帝赵佶。宋徽宗赵佶刚一坐热皇位,就疯狂地玩艺术。赵佶把大宋朝廷变成了一个艺术家的天堂,和他依靠的大臣蔡京、高俅之流经常凑在画院里一起谈艺术、谈文学、谈女人、谈足球......唯独不谈工作。当金兵势如破竹,长驱直入的时候,大宋王朝事实上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腐败软弱的宋廷从上到下都弥漫了屈辱投降的气氛。
国有难,英雄出!
历史让宋王朝摊上了一个"playboy"皇帝,历史也在宋朝推出了一个"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的坚定爱国的热血男儿。
内忧外患交相煎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之时,他挺身而出,当仁不让地登上了大宋抗金的壮阔舞台。
他不顾个人身家性命,给宋徽宗上奏章,坚决主战。并上血书向赵佶提出了传位给太子赵桓,以号令军民抗金。于是赵桓接替宋徽宗,成为宋钦宗,马上提升他当了尚书右丞,负责京城开封的防御。
兵临城下之时,一个出身高贵的知识分子官员,没有袖手,决不逃命,以文人身份亲历战阵,部署杀敌,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保家卫国的战争。金兵不曾料到,正是在他的统率指挥下,开封城中的将兵莫不拼死抵抗。宋军顽强地抵挡了自北而来的滚滚铁流,最终击退了来犯之敌。
那是一场怎样惊天动地的拼杀?冬日汴京城外,残阳暗淡的光芒下,大金数万铁骑丢盔弃甲,蓬首垢面,狼狈不堪地卷旗而去。再看汴京城头,窝囊了一百年的大宋军旗,今日得以扬眉吐气,在寒风中猎猎翻动!
岌岌可危的大宋,这时因了他的作用,半壁江山得以保住。但当他率领众军在城上浴血奋战之时,朝堂上却瞒着他大搞卖国的勾当。因此他立了大功,朝廷不仅没有褒奖他、提拔他,反而把他贬到了临江(今云南)。消息传出,开封军民自动聚集起数十万人,在京城愤怒示威。宋钦宗只好收回成命,立即又让他复职。
其实,早在政和五年(1115年),他任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时,就因议论朝政过去,接连提了几条意见,被罢去谏官职事。在宣和元年(1119年),他上疏要求朝廷注意内忧外患问题,被宋徽宗认为"不合时宜"而谪贬到南剑州沙县(今属福建三明市)监管税务。
刚正不阿,敢讲真话的性格,注定了他宦海浮沉,仕途坎坷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