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开辟了一个异次元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记录生活、发泄情绪,毫无忌惮地向网络倾诉自己的一切,包括鲜为人知的秘密。只要你愿意,这些曾经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遗留下来的文字、照片、录像……点点滴滴生活的痕迹,都不会随着肉体的腐烂一起消失。
互联网打造的虚拟空间有多大?若按19.1%的互联网全球平均普及率,这是一个拥有约11亿5000万人口并且版图仍在迅速扩大的壮阔江山。如今,越来越多的用户把他们的电子邮件、照片、博客、视频、定制新闻、地图、联系人、社交网络、文档、以及信用卡—总之,他们生活中的所有资料都保存在网络服务器里。
像谷歌这样的网络巨头开发出了更为精准的搜索工具,通过对用户上网痕迹的综合分析,有选择、有针对性地为个人用户提供精准的服务,而在用户享受这种便利的服务时,他们的隐私也在悄然被泄露。任何人,只要在互联网上出现一次,就开始被记录,他的需求被跟踪,随着上网次数的增加,这个人的行为模式开始被锁定。随着存储技术的发展,人类有能力保存2000年之后的所有信息。
尽管有些人并不希望留下上网痕迹,但只要需要提供服务,用户就必须注册产生帐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网络上逝世的用户将越来越多,这些“沉默帐号”也会越来越多,沉默时间超过百年的隐私帐号内容,会成为历史资料的一部分。这些涉及到个人隐私的信息,可以经本人授权而在百年后允许公开,于是,后来的人们可以合法阅读到一些早已作古的人的隐私信息、email、聊天记录等。但这个前提是:公众可以浏览搜索,却不允许编辑。这样,很多人得以偷窥一百年前很多普通人的隐私,得以观看这些人的人生。
这样,未来“网络考古学”应运而生。一方面针对这些隐私信息的研究也会激发一些人的兴趣,对于研究人的行为可能也会有所帮助。另一方面在不远的未来,第一代网民走向人生的终点,相应的针对老年网民的虚拟遗产托管服务(博客、email、聊天记录、用户帐户密码等)一定会兴旺起来。
在伊拉克牺牲的士兵家属要求获得亲人电子邮件帐户时,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运营商只能各自决定。公司不同政策不同。许多规模较大的电子邮件运营商、MSN、Hotmail和Gmail允许转让死亡帐户;而雅虎以保护客户个人隐私为由拒绝透露电子邮件信息,如果你想注销某去世的人的账户,你必须提交一份此人的死亡证明。
那现实生活中的网络账号能保存多久呢?其实不管帐号保存70年还是100年这一点也不重要,99%的网络公司都存活不过70年。而对于Windows Live Spaces、Blogger等用户超过1亿的网络服务,并不会随着公司的倒闭而消失,数据遗产仍然会得到妥善安置。通常情况下随着用户的去世,用户和网站的合同关系就解除了。注册用户可以将“版权”留给他人,如果不这样做的话,这些“版权”将会作为用户财产,在用户去世70年后自动消失。为了延续存在,美国的《第二人生》已经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人们可以在生前去选择死后在虚拟世界中形象,并到公正机构公正,《第二人生》可以在人死后仍然保留用户的帐户和密码。
不让生命痕迹消失,留给后人一份特殊的礼物是很多人的梦想。除了无意间保留的信息,人们会主动的跟未来联系,希望留下的信息能在未来带给后人一份惊喜。人们可以将自己的生活录成文字、图像放在一个网站服务器上托管,等到了原先设定好的时间,系统会自动发送文件到指定的邮箱。而这个网站可以设定的最近的未来是90天,最远的未来是2045年年底。
给未来写信,作为一项特殊邮件服务,它是发信人联络未来的一次尝试,多留给未来一些信息,把自己的影子向未来延续。不管未来是不是自己接受这封邮件,目的只有一个—留住虚拟空间深处最生动的生命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