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子商务产业还不成熟的情况下,通过促进周边产业的良性发展,从这些产业中获得更多的税收收入,也许比单纯向电子商务征税所获得的效益更大。
本刊记者 匡冬芳
2008年下半年发生的迹象表明:中国的电子商务已经跨越了无序的“野蛮增长”阶段,到了需要“规范化成长”的阶段了。
2008年9月份,“网店新规”(网店办执照)轰动全国;紧接其后,税务总局下发了“虚拟货币增值税”通知;2009年年初,工商总局开展了网店打假活动;2月27日,国家税务总局表示,正会同有关部门共同调研电子商务税收征管问题,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共性的问题,进而归纳、统一到《税收征管法》中。这意味着对电子商务征税的议题又一次摆上了议程。
对电子商务交易进行收税,其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不过,电子商务这种在中国诞生不过数十年的新经济模式,从一开始就不是沿袭传统的经济规则发展起来的,为旧商业模式量身定做的《税收征管法》也并非对其完全适用。尤其是在C2C交易领域。
目前学界在研究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政策的时候,已经就一个关键的“双向平衡原则”达成了共识:即要确保不会因为电子商务的特殊性对现有的税制产生太大冲击,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征税不会抑制电子商务的增长。
但如何达到这种平衡?本刊认为,除了税收收入的增加因素,更应该将电子商务的“综合效应”也作为政策制定的重要考量因素。抛开征税、税收管理方面的可行性等细节问题不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果现在马上征税,是否会大大削弱电子商务的综合效应?
电子商务的综合效应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其对周边相关产业的促进,如金融信息产业、物流配送业、软件开发产业等的发展,符合“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促进的新经济大趋势。
最近国家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物流行业名列其中,新出台的《物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实施有利于物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IDC的预计,仅仅是淘宝网,2008年就给物流业带来了30.66亿的收入,电子商务近几年呈现100%的增长率,它给整个物流业所带来的效益不可估量。
除了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电子商务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在网上开店,可以带动三人的就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张丽宾研究员认为,电子商务作为新型的现代服务业,从促进就业的角度来看,是一个潜力巨大的产业。尤其是通过促进网民创业来带动就业。
那么,什么时候对电子商务交易征税比较合适?
美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得比中国成熟,在对征税时机的把握上能够给我国起到一些借鉴作用。1998年,美国通过了电子商务的免税法案,到2004年,美国电子商务销售额发展到零售业总额的2%,此时,相关部门又一次将对电子商务交易征税的议题往后推迟了5年。其理由是:目前电子商务在美国还是基础阶段。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虽然比美国要快,但电子商务成熟程度还远远不如美国。根据占据中国网购市场70%以上份额的淘宝网的数据统计,2008年淘宝网年交易总额为999.6亿元,数字看似很庞大,但也不过约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由此可以推算中国网络购物占据零售总额的比例不会超过2%。而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研究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网络零售在其零售市场的比例就达到了3.72%,英国达4.5%,韩国更达惊人的8.65%。
也许,在电子商务产业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抛开目前对电子商务交易收税的可操作性、监控成本难度等障碍性因素,将征税对象暂时从它身上挪开,换个角度思考:通过促进电子商务周边产业的良性发展,从这些产业中获得更多的税收收入,也许比单纯向电子商务征税所获得的效益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