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解密《白鹿原》内幕
比如《白鹿原》这部片子,在中国艺术片市场里算是大制作了,谁也没有这个经验,谁也不知道这个片子是不是最后能获得成功,怎么将它拍成既有一定的文化水准又兼顾商业呢?谁也没有这个办法,所以我们必须一起来讨论这个事儿,如何让它获得平衡?我个人还是希望保持拍电影的激情,我自己拍电影,希望电影是什么样就会拍成什么样,如果和制片人目的不太吻合,一般我会选择争取说服他,但如果不能说服,我会选择放弃,我不太会改变自己。而《白鹿原》本身这部小说就很吸引人,因为里面有很尖锐的政治元素和性,所以情节本身就很吸引人。
为中国电影现状“担忧”
王全安承认,中国现在的状况仍然是比较单一,因为中国人一直是在很单一的教育背景下过来的,以前可能完全是注重“宣传式”的,现在完全注重“商业”模式了,在这个主题和这个背景下,的确,别的类型要想生存与发展可能会显得有些困难。以前拍艺术电影个人觉得现在中国是处在最艰难的时刻,因为以前要面对体制上的一些问题,而现在,现在要面对物质上的事情,原来只是和体制一个做“斗争”,现在你在跟环境在做斗争的同时,还要跟环境自己做斗争,因为你可能被商业片或者因素所吸引。
大谈《功夫熊猫》更愿意去影院看电影
当你完全掌握了自己的电影一段时间以后,你可能总会重复你自己,每个导演老看自己拍的东西也会受不了,所以我们可能又会回到“最原始的状态”,比如,又喜欢去听收音机,而不是选择CD;因为收音机给你的感觉是,它给你什么你就听什么,你知道将要听什么,这反而会使你听到更多的东西。中国现在的变化就是这样,又慢慢地回到电影院去观影,原因是电影院里既可以看电影,还可以和很多人聚在一起,可以交流,人需要交流。电影院也是一个场合,而电影本身就是一个交流情感的过程。现在我自己都有一种感觉,我比以前更爱进电影院去看电影,和很多人一起看电影,比如《功夫熊猫2》我就连着看了两场,我觉得,看电影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跟不同的人看电影,感觉不一样,既可以看电影,还可以看人。
喜欢黑泽明“钟情”三四十年代上海老电影
我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大体上就是属于欧洲电影大师类的教育,对我个人而言,在亚洲我比较喜欢黑泽明,
中国的电影主要是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电影我比较喜欢,当然之前我的师哥们,就是第五代电影人,他们对我产生的影响也很大,让我知道,拍电影有一种令人振奋的感觉,拍电影是一件荣耀的事。
预测中国电影未来十年发展应谨慎防止盲目性
王全安也在主席论坛上预言,中国从现在开始,未来十年应该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中国电影以前就没怎么发展,以前的基础还比较弱,所以正是因为基础比较弱,所以各个方面发展的空间会比较大,但目前还是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缺少方向性;这样会很盲目去发展,似乎有点像中国所有经济发展的模式一样,属于一种比较短视的,比较急功近利的发展,比如拍一部类型的电影会一直拍下去,如果我们去拍《功夫熊猫》至少会出现五六十个“功夫熊猫”的局面,就是说进行简单的复制。
二是,随着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后的导向因此越来越明晰化,市场进入细分化阶段;但是这样也可能出现一种结果,比如特别不理智地拍片子;令我担忧的是,我们拍电影是追求电影本身,还是追求物质上的东西,其实有时我们不是在追求电影的完美,而是在追求其他的东西,这会对电影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这中间会让我们失去很多东西。有人问我,你现在感觉电影这个职业自己样?我说,我觉得钱是越来越多,但是拍的乐趣越来越少。
批电影节“过度注重融资”应倾斜电影人自身情感
王全安还谈到对上海电影节的一点感受,他说,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我们电影能够追求到什么?似乎现在我们追求更多的是钱,怎么拿到这笔钱。这次的上海电影节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时总是在教人们怎么拿钱?教拍电影人怎么更容易地拿到投资拍电影的钱,似乎比较少地讨论电影中实际的东西,比较少地真正关注电影,关注电影导演,关注导演的拍摄情感,关注导演为什么要拍电影,凸显了“钱”这一主题,我觉得有失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