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3G时代的来临,3G无线上网自然成为三大电信运营商的第一场较量,最新的焦点就是声名鹊起的上网本。据悉,中国移动在4月15日联合17家笔记本电脑厂商推出近29款G3上网本;中国电信在4月16日全国3G业务启动仪式上展出了超过10款3G上网本;而中国联通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WCDMA上网本。
“当手机买,当电脑用”的上网本已经成为电信运营商的主攻方向时,3G数据业务战役将在市场上进一步升级。
运营商进军3G上网本
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各自庞大的3G蓝图中,上网本成为了三大运营商业务竞争的焦点之一。据相关机构预计,上网本市场今年的需求量将超过2600万台,在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占有率将达17%。到2012年,中国上网本销量将突破500万台。
作为最早进军上网本市场的运营商,中国移动已把TD上网本作为TD吸纳用户的重要发展方向,并将推出TD终端“3+1”方案。据悉,广州地区已经率先启动了TD上网本销售,用户最高可获得2100元的资费补贴。此前,中移动已在部分城市开展TD上网本体验。其中,北京移动推出分别属于联想、惠普、戴尔、三星、同方、微星品牌的6款上网本。
无独有偶,中国电信“C+W”上网本也锁定在本月登场。据中国电信的一位高层透露,中国电信已有120个城市具备提供3G服务的能力和条件。此前,中国电信已在江苏、北京等地率先启动3G服务,而海南的3G服务于3月29日已开始了试商用。
面对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在3G领域咄咄逼人的态势,中国联通一改以往的低调。中国联通日前宣布,将于本月底正式推出全业务品牌,该品牌将统领联通旗下固话、移动、宽带等所有业务,中国联通也将成为国内唯一执行整合全业务品牌策略的电信运营商。据业内专家分析,联通之所以选择在本月底推出全业务品牌,主要是为了在“5·17电信日”正式展开3G服务。
对于运营商而言,数据业务的竞争将是3G竞争的主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运营商争夺上网本的市场就是争夺3G数据的市场,同时,PC制造商们也在窥视着这块大肥肉。
PC厂商“爱恨交加”
目前3G上网本渐成消费热点,几乎所有大牌PC制造商都想或明或暗涉足这一领域。当上网本遇到3G,庞大的市场热情必然汹涌而至,3G上网本也许将创造另一个销售奇迹。
实际上,上网本让PC行业又爱又恨。主流的PC厂商除了宏碁、华硕之外,都对上网本有所顾虑:如此便宜的上网本打乱了PC厂商们原有的策略,甚至让他们感到恐惧:市面上2000元左右价位的上网本如此实用,消费者为什么还要花5000至6000元去买笔记本呢?
据媒体报道,中国移动15日与国内外17家PC厂商共同推出29款G3上网本产品。中国移动副总裁鲁向东表示,将通过与PC厂商的全面合作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产权3G标准TD-SCDMA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其实,电信运营商联手PC厂商推广上网本,虽然会带来一定的市场,但也将蚕食相当部分PC厂商的领地。为了争夺来自运营商的机会,PC厂商不得不与运营商坐下来谈判,但这样的谈判,运营商却占据了话语权:PC厂商无数,而运营商却只有移动、电信、联通三家。这对PC厂商来说,无疑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不过,对于运营商而言,同PC厂商打交道也需要一份技巧,运营商的本意是借助PC厂商来实现3G推广,但在竞争面前,PC厂商必然同时面临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三家运营商,如何实现差异化是个问题。此外,运营商也不能像掌控手机厂商那样对待PC厂商,在插手渠道、价格、软件定制和营销等方面也不是坦途,毕竟笔记本电脑目前还是开放自由的市场。
上网本盈利模式有待破解
上网本其实已经存在很多年,网络的局限性是其没有流行的重要因素,而3G的带宽优势很好地弥补了上网本这个短板,内置3G无线接入模块,使其实现“无缝”上网,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畅游互联网。
面对这样一块蛋糕,中移动、中电信、中联通、惠普、中兴等各行业公司都蜂拥而至。但这种捆绑能否收到理想的市场效果还面临着几大挑战:首先是资费,包括上网本终端价格和上网资费。这两方面的数字还没出炉,若不拿出足够有吸引力的方案,很难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其次,上网本配置相对低,注定这只是一块细分市场。三是合作模式尚待落实。在这个新型链条中,运营商是绝对主导,其面对的是能否像卖手机那样卖上网本。第四,3G网络性能要做到通畅、稳定还需很长时间的建设、优化。因此,3G上网本的爆发季节还需等待。
那么,单机利润比笔记本低廉、造价成本比手机高的上网本,最终能否取得与其市场热度相匹配的盈利呢?
分析人士对此表示,“唯有运营商与终端商共同摸索出针对上网本的盈利模式之后,上网本市场才有做大做强并实现可持续盈利的可能。而部分上网本厂商目前正在就定制上网本内置业务和国内运营商进行商谈,这或许将推动上网本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
上网本蹿“火”,让寻找数据业务应用新终端的运营商欣喜。未来,运营商或将通过上网本嵌入数据业务来获利,而PC厂商走市场细化生产的道路也将给运营商带来挑战,谁能笑到最后,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