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的就业压力极大,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虽然就业问题在全球普遍存在,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每年新增就业人口和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对就业市场形成两个方向的挤压,就业压力逐年加大的状况短时间内已不可逆转。而2009年的就业形势,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更显得比以往任何一年都更加严峻。
如何缓解紧张的就业压力,需要政府与社会形成合力,认真分析我国的产业需求、企业构成、市场走向、人才结构、求职心态,还要结合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冲击造成影响的程度。只有综合深入分析,对症下药,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才能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尽管彻底解决中国就业问题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只要用创新思维研究分析就业问题,随着经济形势走出低谷并逐渐向好,缓解就业压力的目标总是可以逐步实现的。
今年的就业形势严峻,客观上是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减速,主观上是来自两个方面的挤压:一是高达600万之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二是农民工大量增加的就业压力。仅一个数字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就业市场的严峻:今年全国“两会”前,某中原大省一位主要领导同志向记者表示,为了给农民做一些实事,今年全省还要输出1000万名农民工。从这一个省可以推算全国,如果每个省都向外输出数以百万计的劳动力,那么由谁来接这些劳动力就成了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因此,缓解就业压力,向外输出劳动力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缓解就业压力应有创新思维。其中之一就是把中小企业作为消化就业人口的主战场,把创意产业、流通服务业作为吸纳就业人员的主战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程度已经可以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肩,尤其在吸引人才、吸纳就业人口方面,中小企业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用人用工制度灵活,员工收入与市场接轨,都是中小企业比国有大型企业可以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的客观条件。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前不久针对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发展、企业用工有一个专项调研,结果表明,2008年前三季度,全省注吊销企业57608户,但新增企业达92609户,全省生产总值仍保持10.4%的快速增长。第四季度以及今年一季度,新增企业户数仍然多于注吊销企业户数。这几组数据说明,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环境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用人需求仍然比较旺盛。
广东的情况在全国有一定代表性,也具有普遍性。为了让中小企业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主战场,就需要国家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对于目前生产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特别是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对外依存度大的外贸出口型企业,在税收、融资、用工等方面,应尽快出台更为宽松的政策,让企业老板减轻负担,增加赢利,储备动力,主动帮助政府减轻压力。创意产业、流通服务业具备与制造业的中小企业同样的优势,鼓励他们发展壮大,同样需要政策的强有力的支持。
就业与每一个人有关。就业问题解决得好与否,关系到社会能否持续稳定发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用创新思维解决就业问题,对我国经济总体影响作用极大。把中小企业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主战场,符合国情,效果应该是可以预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