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医改”政策的实施,拉开国内医疗信息化领域竞争的序幕。
在近日举行的深圳2009年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上,东软集团宣布成立“东软医药卫生业务发展中心”,同时率先发布了面向新医改的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东软此举,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掘金新医改
新医改方案的发布,预示国内三年内将启动了一个8500亿元的大市场。专家预估,其中医疗硬件设备采购能获得100-160亿元订单,而医疗信息化的投资也会达到100亿元左右。于是国内医疗IT厂商非常看好此商机,纷纷争夺这块“大蛋糕”。
国内医疗信息化的巨大商机也让东软高度关注,医疗已经被东软定为公司2009年重点关注的三个领域之一。而东软集团此次在深圳借机率先发布面向新医改的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战略意图明显,掘金新医改,寻求利润新增点。
此次新医改的资金重点将定点投向全国2.9万个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其购置种种设备、系统的补助,而县级以下医院大概占此次医疗信息化60%左右的市场份额。现在一些国内外IT厂商已开始注意到县级以下医院市场的商机,纷纷在着手布局“医疗下乡”。而此次东软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的重点也是面向基层和社区医院,希望抓住这个机遇,扩大内需,进一步壮大自己,以抵消金融危机的冲击。
转型有“内因”
作为国内IT知名厂商,东软急于率先发布面向新医改的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也是有内因,“迫不得已”。
3月28日,东软集团发了2008年年报,这是东软集团自2008年5月实现换股上市以来,交出的整体上市后的第一份年报。年报显示,东软公司营业收入37.11亿元,增长10.3%,净利润4.91亿元,增长18.2%。虽然09年一季报要在4月29日才出炉,但有关专家认为,应不会比年报好多少。
东软集团于2008年下半年以来,同样受到了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IT市场的需求不断疲软,影响到了企业实体经济。东软主要业务之一是外包,占其营业收入的份额33.9%,而其中大部分业务都在日本市场。由于在整个金融危机中,日本受的打击较大,日本IT发包量跟着不断缩水,这是造成东软集团08年下半年净利润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人力资本的不断提升以及战线过长导致的管理费用增加、利润摊薄、文化稀释、核心能力分散,也已成为东软不可回避的课题,对东软的快速发展带来较大挑战。
如何较快通过转型革新,从层层重压之下求得突围,重掘商机,寻求新利基,是时下东软集团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因此从过分依赖外包业务,转身开拓内需市场,不失是东软一个明智之举,而内含信息化的8500亿新医改巨大内需市场的启动,无疑为东软未来拓展新商机、开辟新增点找到了一个重大突破口。
医改蛋糕不好“咬”
然而在新医改这块巨大的蛋糕前,却引来群雄逐鹿、硝烟弥漫的局面。
其实就在医改敲定的第二天,国际软件巨头们已虎视眈眈。IBM更是抢先布局,推出了其名为“智慧医疗系列解决方案”,以求抢夺医改带来的软件需求商机。据悉,IBM此次推出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已成功应用于中国医疗机构的成熟软件医疗解决方案,另一大类是IBM智慧医疗目前重点投入的医疗解决方案,包括医疗协同平台和基于云计算网络环境的智慧医疗。
国际厂商中,除了IBM把数字医疗单拿出来,作为重点行业市场外,其他如英特尔、Oracle、思科等都成立了专业的医疗行业部门。而国内也有一些厂商看到了这个巨大的市场,正在抢入,比如方正收购在医疗行业方案提供方面排列五大的ISV众邦。用友软件、中国软件也跃跃欲试。国内外知名公司的进入,无疑使医疗信息化市场的竞争态势变得复杂激烈,东软面临“内忧外患”的压力。
有专家分析说,8500亿元主要用于医保补贴和兴建乡镇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站,因此对信息化而言,更像一场家电下乡。但是五里不同风,三里不同俗。县乡、社区信息化各地发展不均,公共设施不完善,通信落后,沟通联系困难,物流配送成本大,销售服务网络不完善,人员上门服务成本过大,对东软等IT厂商的下乡带来不少挑战。再者,产业链相关厂商能否合力做大“医疗信息化下乡”业务,目前仍有不少问题急需解决。
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各级医院单位使用的各种应用系统大多由不同的开发商开发,运行于不同的系统平台,采用不同的技术和不同的标准规范,系统间的数据呈现复杂、分散、异构的状态,难以集成共享,形成层层的信息孤岛问题,这给医疗信息化在全国推广普及带来较大的挑战。而突破这一“孤岛问题”,单靠东软等软件厂商是无法解决的。关键是有政府和政策的主导。政府主导、投资到位是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没有政府自上而下的有力指导、建立统一标准,很难解决医疗信息化中的信息孤岛问题,IT厂商寄望新医改政策而大快朵颐的梦想可能就会大折扣。
无论如何,8500亿元的医改投入将是实实在在的,对处于金融危机重压下的软件厂商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属于那些有准备、掌握核心技术和高明营销推广策略的强者。而谁能在此次新医改的信息化中成功掘金以及谁将最终拔得头筹,让我们拭目以待。(文/吴勇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