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让以广东、浙江为代表的“世界工厂”出口剧降、库存高攀,另一方面,外向型中小企业在掉头向内时却困难重重。与之形成明显对比的是,以淘宝网为先锋的网络销售热度不减。如何将世界工厂的生产能力与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对接?此时,一种多方共赢、以“网货”促内贸的商业形态应运而生,它的名字叫B2B2C。
当贺宇每天忙着接单、发货的时候,这位普通的淘宝网卖家可能并未意识到,自己做成的每一笔生意,将汇成重启“中国制造”的动力源。
与贺宇一样,时下,淘宝网的卖家们正开始集体扮演起这一角色。他们的“道具”,是其卖出的每一件衣服、每一双鞋子、每一条领带或者每一串饰品。这些“道具”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网货。所谓网货,顾名思义,即在网络上进行交易的产品。
这一角色的获得,源自于“中国制造”在全球经济危机中的艰难处境。目前,在外贸受阻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出口型企业开始“眼光向内”,转攻内销市场,但由于“渠道门槛”等原因,短时间内却难见成效。由此,借助网络销售,成为一个非常明智且效果明显的选择——“中国制造”与“中国市场”,因“网货”而得到紧密对接。
作为全球领先的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注意到了“网货”这种潜力,并试图将此挖掘放大为“中国制造”重拾强劲姿态的新引擎。5月16日,由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广东省信息产业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和阿里巴巴集团联合主办的国内首届网商交易会在广州流花馆举行。
作为主角之一,阿里巴巴集团整合旗下B2B和淘宝网两家自公司的优势资源,首次以交易会形式为中小企业搭建平台,帮助其全力开拓内贸市场。同时,交易会还将帮助大量的淘宝个人网商开拓全新供货渠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种整合表现在,将分别在外贸领域和内销市场优势显著的阿里巴巴B2B与淘宝的B2C打通并对接,构建B2B2C的商业流通新模式,即由淘宝卖家向中小企业大规模采购商品,卖给国内消费者。
“这一巧妙嫁接所形成的网络销售新渠道,有助于中小企业更好更快地把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从而打开内贸市场,”电子商务专家对记者表示,同时由于网络销售成本低的因素,消费者将买到价格低档次却更高的商品,最终实现多方共赢格局。“可以肯定地说,以阿里巴巴、淘宝网为代表的网络平台上,一股‘网货’的力量正在崛起和壮大。”
出口“转”内销之困
中国的出口商们从未有过如此困难:一方面是出口剧降、库存高攀,另一方面,当他们准备掉头向内,转攻内销市场时,却尴尬地发现,自己的积累经久的外销经验并不足以帮助其打赢“内贸大战”,需要做的功课和攻克的“堡垒”多而又多。
2007年,发端自华尔街的次贷危机迅速蔓延成为全球性的金融海啸。随后,虚拟经济的风暴波及实体经济,全球经济不景气使国际市场的消费需求骤降。加之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抬头,依赖海外市场而生的中国外向型中小企业遭受严重打击。
“订单锐减,悔单、逃单接二连三。”在广东省佛山市经营陶瓷出口的王先生至今仍心有余悸,“另一方面,新劳动法显著增加了用工成本,而原材料价格的走高又让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绍兴县永俊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施建海告诉记者,去年8—11月,很多欧美客户大批退单,公司的纺织面料出口量骤降2/3,每月出口总额从100万美元降到30万美元。“那段时间,外商们对价格很敏感,即便采购,也挑3—4元/米的便宜料子,20元/米高档里料少有问津”。永俊是有“亚洲第一布市”之称的浙江省绍兴县1家典型的外贸面料企业,客户主要集中于欧美市场。
企业出口处境艰难,反映在宏观面上,是经济的严重下滑。据最新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作为中国GDP和外贸进出口的第一大省,广东外贸依存度高达15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当地官方推算,出口增速每减缓4个百分点,就会导致广东经济增速降低1个百分点。金融危机导致外贸增速急剧下滑,是拖累广东经济的首要原因。
同为沿海经济大省和外贸大省的浙江,情况亦然。杭州海关刚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4月,浙江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151亿美元,同比下降19.6%。其中,出口105.4亿美元,下降19.1%,降幅比3月份放大10.2个百分点。这是自去年11月份以来,浙江外贸连续6个月出现下降,周期长度已超过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的5个月连续下降。受此影响,浙江一季度GDP增幅仅为3.4%,同比回落8.4个百分点,大大低于全国的6.1%。而此前,浙江生产总值已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无论是企业自身生存还是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都亟需外贸企业眼光向内,建立内销渠道,拓展国内市场,改变单纯依靠出口的增长模式。不过,当企业真正开始如是操练时,却发现从外贸到内销,远非做一道“把商品卖给外人还是国人”的选择题那么简单。
对外贸企业而言,内贸与外贸实行的是完全不同的体系,包括交易方式、交易规则以及结算方式均不相同。外贸按国际标准运行,信用程度高,信用证制度、合同、品牌保护制度等都是规范而完整。“出口商品的交易方式比较简单,主要是看样订货,一次下单,货到付款。” 绍兴县永俊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施建海说。
但国内的商品零售行业的规则就复杂多了。进入超市需要付入场费,且潜规则是对供货商的货款拖后付3个月,如果货物卖得不好,还有退货的风险;进入百货商场,除需要接受严格挑选,前者还要通过“扣点”的方式获取利润。某大型外贸企业公司人士透露,他的企业曾试图进入国内市场销售,但与百货商店接洽后发现,商店收取的促销费、促销员服装费、清洁费等费用竟有15项之多,最后只好作罢。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风险和不规范。如果要建立自己的独立营销网络,则铺点及渠道的开设不仅需要高昂成本,蚕食利润,且见效迟缓,很显然绝大部分中小企业无力为之。
广东华侨欧胜企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如果企业能绕过中间渠道商直接面对终端买家,不仅可以节约中间环节的成本、降低价格,买家与卖家也减少了“脱节”的情况。网购市场逆风飞扬
与线下市场萧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购市场的逆风飞扬。
第三方权威调研机构艾瑞发布的《2008年度网购市场发展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网购注册用户达1.2亿,同比增长185%。其中,淘宝网的注册会员达9800万人,这意味着接近网购人群总数81.6%的买家和买家聚集在该国内最大的网络零售商圈上。正是这一人群在传统经济不断收缩、消费信心持续低迷的2008年,完成了999.6亿交易额。
记者在由IDC中国发布的白皮书《电子商务服务业及阿里巴巴商业生态的社会经济影响》中发现,IDC去年底就已预测2008年淘宝网全年交易额将突破1000亿的“关口”。“2007年淘宝网交易总额占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的0.49%,2008年达到0.94%。”白皮书的乐观判断还显示,“预计2012年,中国网购交易额占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达到4.06%,其中淘宝一家就占到2.84%。”
当然,这样的预计还略显保守。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传统零售额下降已是不争事实——这就意味着,网络购物在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将比上述预期要更大。
淘宝不仅在冬季走出了一根“长阳线”,且未来的增长预期将不会受到严冬影响。白皮书的撰写人Jacky Huang分析说,高增长的内部动因是“随着电子商务在个人消费领域的普及,在线购物市场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外部激励是传统的线下交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反而加速了向电子商务线上平台转移的进程。
网络购物的逆势增长,表明经济危机正迫使线下零售加速向线上“搬迁”,通过网络销售渠道所达成交易的产品——“网货”——的潜力由此逐渐显现。
广东省顺德盛熙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新兴的集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和组装成型小家电为主导业务的典型外向型企业。该公司总经理梁永健“意外地”发现,金融危机中,来自网络上的订单竟然与日俱增。
据其介绍,2008年企业并没在淘宝网上做过任何宣传,但淘宝上的卖家却从他工厂拿货的销售额竟然达到600万以上。“真是没有想到网络会有这么神奇的作用。这让我看到了淘宝上的商机,所以今年公司就专门成立了电子商务部,来服务淘宝的各大卖家。年初我们已在淘宝上投入了十几万的广告费用,预计今年在网络广告上的投资费用将会达到100万。”记者在淘宝网上搜索发现,目前在淘宝网上用梁永健公司产品的品牌名“贝尔莱德”查找出的相关产品共有2390件。
梁永健显然已在实际经历中体会到网货的力量。不过,网货要将这种力量升格为对“中国制造”的强劲拉动力,仍需要不断增加其在流通体系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现在很多买家很难找到产品质量优良、性价比高且货源稳定的卖家,买家与卖家之间存在巨大的渠道‘缝隙’。”电子商务专家梁春晓说。
当外贸企业转攻国内市场时,表面上来看,供应商数量在不断增加,对采购商而言似乎意味着有更低价格和更多选择机会。但事实并非如此,越来越多的供应商反而会使采购商更难选出合适自己的产品。
同时,为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卖家希望砍掉烦琐的、争夺利润的中间环节,直接从供应商采购,从而能赚取更多差价。有调查显示,杭州地区的个人和批发零售客户中,有5成以上希望能直接从厂商进货,但由于渠道“脱节”不利因素影响,近3成难寻满意的供应商。
“在现实中,要找到好的且适合你的厂家并不容易。当然如果你想找行业龙头老大,这并不难,只是行业龙头老大未必适合你。”淘宝一商家说,在传统的淘宝商家中,很多要千里迢迢跑到大城市考察货源、拿货发货,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另一方面,老百姓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因货源问题,许多网络卖家销售的商品档次却迟迟提不上去,而面向发达国家市场的中国外贸工厂,由于其历经海外市场重重的技术门槛、标准门槛、严苛的质量考核,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技术水平,都强于一般企业,无疑是采购高档商品的理想目的地。
世界工厂对接国内需求的尝试
如何将世界工厂的生产能力与国内需求进行对接,既满足中国制造的内销诉求,又满足消费者追求物美价廉商品的天性?对此,全球领先的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开始进行尝试,其选择的对接点是“网货”。
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说,网货的概念来自它的渠道。而渠道的优越性让网货把暴利还给消费者,还给制造业,“网货的本质就是货真价实,这是我们的革命,消费生产模式的革命,它是财富的重新划分,网货的核心就是反对暴利。”
5月16日,中国首届网商交易会在广州举行。该交易会由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广东省信息产业厅、广州市政府和阿里巴巴集团联合主办,全球领先的B2B电子商务网上贸易平台阿里巴巴与全球最大的网络消费社区淘宝网联合承办。
“我们要借助国内企业最大的出口贸易平台,直接为国内最大的线上消费市场供货,目的是打造出口转内销的‘网货通渠’。”阿里巴巴集团有关人士对记者解释,阿里巴巴平台上的43万内外贸供货商和逾千万的注册供、采用户,将与年交易额逼近千亿的内销平台淘宝进行“线下碰面”,向内贸市场提供物美价廉、货真价实的“网货”。
意味深长的是,此时,距离广交会刚刚结束不久。如果说广交会是一场外贸盛会,那么同样在广州举行的网商交易会可以称为内贸领域的“广交会”,是对广交会的一次呼应。据了解,此次网交会将汇聚广东地区的400家供应商和淘宝网的3万卖家,届时还将有1万名广东地区的高校学生和1万名广东市民到现场参会。参展企业的行业范围主要集中在交易比较活跃的服装、箱包、消费电子、3C、饰品、工艺品、厨卫家具和小家电等领域。
阿里巴巴集团参谋长曾鸣表示,B2B公司拥有中国数量最大的中小企业客户,这些企业手里有着品种极其丰富的优质货源,而淘宝网作为亚洲最大的零售商圈,则有海量的个人会员和大卖家。“如何将网络零售商的采购需求与中小型供应商的内贸需求进行快速有效的对接?在这其中,搭建一个让双方得以直面沟通交流、交易的平台成为迫切之需。”
他介绍,通过网商交易会,可使得生产型企业能够把产品销给全国各地的淘宝大卖家,通过他们打开内贸市场,同时,淘宝的大卖家还可直接找到优质供货商,解决他们货源的问题。更重要的一点是,淘宝网1亿会员的购买行为和信息将及时反馈到大卖家手中并进一步传递到企业,这将更有利于生产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做出快速调整。 “交易会把阿里巴巴和淘宝优势资源结合在一起了,实现了电子商务B2B2C整个产业链。”艾瑞咨询分析师王芳说,B2B2C包括了现有的B2C和C2C平台的商业模式。对中小企业而言,通过这个全新的商业形态,可直接与终端消费接触,不仅使交易渠道扁平,减少中间渠道的成本,同时更直接、快速地了解市场消费的需求动向。
“这将缓解在经济危机下,传统B2B方式造成的客户减少之冲击,”王芳说。有政府官员则评价,网交会不仅是解决企业出口下滑的权宜之计,也不仅是解决出口企业的生产问题,而是在新形势下,中国商品流通网络体系的再造、创新商品流通方式的一次有益探索。
网货及B2B2C模式的风起云涌,还将进一步弥补中国制造之痛——品牌。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理事赵廷超博士表示,中国制造业通过网货渠道打造品牌是一条新出路。众所周知,一直以来,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由于缺乏做品牌的动力,大部分帮人做“嫁衣”,从事的是OEM,“这些中小企业不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技术研发和品牌塑造,因为一旦生产成本的低廉性体现到产品上,已可以让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足够竞争力。”
网络分销和网络零售确实可以帮助中国制造业打造自有品牌。一般而言,他们先要通过网络零售来寻找和满足消费者需求,如果网络零售开展得比较成功,就在一部分消费者中树立了品牌,这个时候再适当开展网络分销,扩张业务,品牌效由此应逐渐扩大。
记者从淘宝网了解到,目前网货品牌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类是专供外贸的制造企业开始转型自主品牌。淘宝网上的毛绒玩具网货品牌“飘飘龙”的前身,就是为迪士尼商品提供代工服务的中国工厂,通过网络零售渠道,“飘飘龙”成功变身自主品牌;
另一类网货品牌的典型是,完全立足渠道终端,打造独立网货品牌的商家。例如,家具网货品牌“美亿佳”最初从个体网店经营家具DIY开始,到注册成立“美亿佳”公司,再到申请“美亿佳”商标,仅仅用了三个月时间。
第三类是传统品牌的转型,或者为网络渠道打造的“网货”副品牌。例如:妙帛服饰专门开发、设计的时装网货品牌“韩至”,华润集团香榭里家纺打造的网货品牌“luxlulu”。
“对于中小制造企业,通过网络零售和网络分销来建立品牌,是当前形势下的一个必然选择。”赵廷超表示,“未来有可能在网络零售市场上出现很多有个性的中小品牌,这些中小品牌的销售大部分依靠网络渠道。”不仅仅是拯救内贸
尽管网货及由此而成的B2B2C商业模式已被期许为拯救中国内贸的新动力,但阿里巴巴不并满足于此。作为一家公众企业,它希望救市效应具有更大、更强关联性,更体现在以淘宝为代表的线上零售实际上带动的就业、投资、物流等多个领域。
“2008年淘宝网创造了57万个直接且充分就业岗位。”艾瑞发布的《2008年度网购市场发展报告》表示,也就是说,在2008年有57万人通过在淘宝网上开店实现了就业。
根据网购市场的扩展逻辑,零售需求从线下向线上转型升级,而线上平台自然对网络零售的经营者提出了巨量需求。与线下收缩的零售战略不同 ,网店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而“供不应求”的网店以及潜在的“店主”,又因为淘宝全方位的“平台服务”而得到高速成长的机会。
“我们在2008年下半年推出‘大淘宝战略’,为所有的电子商务参与者提供水、电、煤等基础服务,帮助企业在网络购物平台上的营销、支付、物流以及技术问题顺畅无阻。”淘宝网COO张勇说,“淘宝正在助力他们以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开拓市场。”
数据也印证了张的判断,2008年9月以来,淘宝上新开店铺每个月近20万家,和2008年上半年月开店数相比,增幅在60%以上。
网货销售的发散效应,还体现在淘宝作为网络购物的核心平台,不仅网罗了大量网购的买卖双方,还组织起包括营销、支付、物流以及技术支持在内的完整商业链条。如此计算,前述《报告》统计,2008年淘宝创造的间接就业岗位超过了100万个,这百万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物流、金融、营销等网购相关产业。从经济大环境看,2008年全国有超过1000万人失业,而2009年预期将有超过600万名大学毕业生进入目前明显萎缩的就业市场。
《报告》通过对杭州七所高校的大学生店铺的抽样调查发现,在完全自发的状态下,已有19%的大学生淘宝店铺达到了就业标准,比平均水平高出8个百分点,大学生网上开店成活率高。
“为大量的新增劳动力提供就业方向上的指引,和直接提供就业岗位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有关注劳动就业市场的专家分析,即使不面对经济危机,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平台创业和就业也是必然的趋势。无疑,危机所带来的传统就业市场上的紧张,就为人们今后就业方式和途径的转变提供了一种“倒逼”的机制。
淘宝网总裁陆兆禧认为,以淘宝为代表的网购商业模式向社会“逆势”提供大量就业需求,能够提振就业市场的信心。线上零售业的就业人群,显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避目前就业市场上不景气的周期
记者注意到,淘宝方面也在积极的引导并加速这一进程。这已然构成淘宝、社会、劳动者共赢的格局。截至去年11月份,已经有4.2万人在接受淘宝大学培训后开始在网上创业。在这一年中,淘宝网联合了17家培训机构以及包括电子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在内的42家高等院校开展培训活动,共建旨在帮助人们提升网络经营能力的“准大学”组织。据统计,经过淘宝大学培训的网上创业者,交易额增长接近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