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今年两会期间,浙江省政府率先与三大运营商签署1000亿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来,三大运营商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先后已经签署了几十份协议,总金额早已超过了万亿元人民币。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国家、任何行业,如果有如此大的系列投资规划,都值得大张旗鼓地反复讨论和炒作,但是这一次,运营商们和整个通信业界的声音至今都显得有些过于单薄。我们只能看到一纸纸协议和一个个金额,对这些框架协议的深入挖掘,不知是否已经着手?
显然,这一系列合作动议都是由各地政府主动提出的,政府想要刺激经济,带动企业投资。运营商们承诺要投资,却不用拿出详细的计划,也不受严格的监督,而政府作为合作方,也看不出将提供多少实惠,这些因素使得框架协议好像是一篇“官样文章”。
但是仔细梳理其中的内容却可以发现,这些协议其实代表了一种观念和大方向上的转变,如果作个历史比较的话,恐怕其影响将不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三个“倒一九”政策和“十六字方针”的出台。当年,正是那些政策,指引了通信业改革开放的走向,带动了产业的腾飞。
当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正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其重要原则是“四两拨千斤”,以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金与民间资金。而从长期来看,整个社会对运营商的期望又并不仅仅停留在帮助应对金融危机的层面上,运营商将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以最近北京市政府与三大运营商签署的协议为例,要求未来几年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公司在北京的3G建设、宽带接入等城市高速信息网络建设,促进信息化应用、带动信息产业以及服务支撑体系重点项目建设等滚动投资超过千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投资2000-3000亿,稳定就业20-30万人,创造就业岗位5-8万个。并且明确提出了五方面合作内容:一是提高宽带接入能力,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宽带业务的广泛应用;二是加快3G建设和2G改造,促进移动通信应用;三是建设增值应用业务平台、大力发展电信增值业务、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四是深化信息化应用,为社会提供丰富、便捷的宽带应用服务;五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创业就业、提升全民信息化水平。
研读这些要求,再联系其他省政府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对运营业的发展诉求:网络要加快建设、业务要加强创新、运营商要在社会生活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社会对运营商的期望也越来越高,越来越详细。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通信行业,宏观政策层面长达十几年的审视、规范、重组期已经结束,又一个大力扩张期已经到来?
众所周知,在一个扩张时期中,企业处理问题的轻重缓急标准和行事原则,与重组时期不完全相同,这时,更需要激情、灵活的头脑,甚至一点点“霸气”。
这一扩张机遇对运营商来说,二十年一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