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危机使得上海的软件行业处于严冬之下。今年一季度的具体统计数据虽然还没有出炉,但很多企业的订单相比去年同比下滑了30%~40%。
外包出口呈下降趋势
“其实,软件行业在过去的几年中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
”上海软件行业协会秘书长杨根兴告诉上海商报。有数据统计,在2001年到2006年的五年间,上海的软件行业以每年50%的速度递增。
但是,今年的情况并不乐观。“就拿软件外包出口这一块儿来说,软件外包服务出口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增速开始放缓,其主要原因一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二是随着人民币升值,成本提升影响订单增加,而且以美元定价的收入相对下降。”杨根兴说,“相对于欧美,上海受到日本经济严冬的影响更大。”
据了解,日本是我国软件外包的主要发包地区,比重达到60%~70%。“上海很多软件企业都是在给日本公司做软件外包服务,而日本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持续低迷,造成公司相应业务量减少,削减了订单。软件公司业绩下滑30%是普遍现象,不少企业叫苦连天。”
全国软件行业的情况同样如此,2008年1~12月,我国软件出口142亿美元,同比增长39%,增幅比收入高9.2个百分点,但软件外包服务出口增速呈下降趋势,1~12月完成出口15.9亿美元, 1~12月累计增速比1~6月低20个百分点。
改变策略走高端路线
“据我们协会了解,很多做整体方案解决的公司都没有受太大的影响。相反许多欧美公司因为考虑成本的问题,所以宁可削减自己本土的开发,转投中国。像华为、神州数码、联创科技等一些为电信、电力等大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企业增长均超过50%,另外一些游戏软件和杀毒软件厂商也取得较快发展。”杨根兴表示,国内软件业的优势是低廉的成本和质优的劳动力以及政府在IT技术和基础设施上的大力投入,“但这次的全球经济危机也让我们看到,中国不应该总是局限在编码层面的执行操作,而是应该注重一系列的配套服务的开发,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维保服务等。”
从政府公布的一系列政策可看出,作为高端信息服务业的软件外包行业近年来一直受到国家鼓励和支持,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着强大的推进作用。
软件企业如何应对需求萎缩?
杨根兴秘书长建议:
1、 软件外包不单只有服务,而应该是基于“产品”的一种服务。不少软件外包企业至今没有自己的软件产品,最直接的损失是导致无法申报软件企业认定,不能享受软件的优惠政策。如果外包企业拥有自己的产品,则打通了一条广阔的发展道路。
2、 由开发外包向运维外包转型,拓展上海软件外包的渠道。运维外包项目的可持续性非常好,上海外包企业有着人才、经验、地理、文化等独特的竞争优势。因此,有条件的外包企业应该尽快建立ISO20000IT服务管理体系。而且,运维外包在国内也有大的市场需求。另外,软件测试也是一个可以拓展的方向。
3、 外包企业应进一步练好内功,除了外语能力、CMMI体系之外,应该在软件构架师、领域专家、平台产品、新技术(如BI)等方面进行培养骨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