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ThinkPad X200已经推出了有一段时间,但笔者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又有了良多的感触,感觉有必要写点什么,探讨一下ThinkPad在后联想时代是否还能坚守笔记本王者的宝座。

X200是ThinkPad 注重移动性的X系12寸产品,其虽然并不是ThinkPad最为高端的旗舰机型,但它在产品设计和细节处理上也颇有代表性,很能反映出ThinkPad笔记本产品所固有的一些特性。笔者认为对于笔记本而言采用相同配置的产品在性能上不会有大的差异,而产品在细节方面的设计则会更多的影响用户体验,因此本文也会着重从几个细节之处展现ThinkPad X200的特质,而不单局限于无谓的性能测试。
单手就可以揭开上盖

扣锁装置
大多笔记本闭合都很依赖连接处的轴较强的咬合力,这样的设计永续想要将笔记本屏幕同底座分开就必须使用双手,一手按住底部,一手开启,而则采用扣锁的方式固定关闭的笔记本,而降低轴的咬合力,使得用户不需要按住底部,单手就可以揭开ThinkPad的屏幕,这在用户腾不出两只手的时候就颇为方便。当然想要达到这个效果不仅是扣锁装置这样简单,笔记本在开启状态我们基本可以理解成为一个以后轴为支点的可变角度杠杆,用户在屏幕端使力,而底座部分想要不扬起还要依赖其本身的重量,而重量的分配如果较为靠近笔记本外侧则会力矩较长,不宜扬起。因此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在ThinkPad X200产品设计的时候,日本大和设计部门的工程师就需要较多的考虑笔记本部件的重量分配问题,将质量较大的部件布置在外侧,这样力矩较大,下压力也较大,再就底部的橡胶垫片同桌面也会产生较大的摩擦力,使得用户单手开启笔记本上盖底座而不会翻起。


经典的SK OEM键盘和小红点
从IBM时期的ThinkPad就采用SK OEM的键盘和小红点触杆,这样经典的控制组合一直广受赞誉,控制的方便、快捷和舒适无出左右,SK OEM的键盘键程虽然不长,但触感、反馈感都颇为出色,而使用小红点触杆控制光标快捷,准确远非传统的触摸板可以相提并论,笔者甚至有不少使用TP的朋友相比使用鼠标而更喜欢使用触杆,甚至用触杆玩WOW,虽然笔者认为这难免有所偏激,但其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说明了用户对小红点操控的肯定。当然小红点的功能不仅与此,它还可以配合左右键中的滚动键方便的控制当前窗口的横向和纵向滚动,而对于其他仅装备普通触摸板的笔记本电脑要完成滚动工作则会是很痛苦的事情,而在ThinkPad上借助小红点完成这个工作则会变得轻松惬意。虽然惠普和Apple单独设置触摸滚动条和多点触摸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笔者感觉其在用户体验上同ThinkPad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后联想时期的ThinkPad继续沿用了这一经典组合, X200在细节上又做了一定的改进,使得操控更趋完美,甚至彻底的取消了触摸板,使得键盘下部的按键面积更大。有了小红点谁还在意触摸板,Who Care?。

ThinThinPad X200并没有设置触摸板微亮的关怀

在屏幕下部有一排指示灯表现现在系统的WiFi、蓝牙、供电、磁盘读写、休眠等的状态,指示灯虽然只是微微的绿光,而不象其他品牌不少机型的蓝色LED那样的“绚丽夺目”,但这样光学污染也较小,你想想,你晚上睡觉的时候把笔记本放卧室,希望LED照亮你的整面墙壁,强光直射让你不能入睡么?低亮度的指示灯颇为符合ThinkPad一贯的低调的作风,但同时也更体现了ThinkPad对关系到用户体验的细节问题的关怀与重视。

屏幕上部的摄像头和照明灯
当然ThinkPad对用户的关注不仅与此,在其他细节也有颇多体现,首先X200在屏幕顶部设置一小的照明灯,可以照亮键盘和周边区域,给黑暗环境使用的用户带来很大的便利,同时这个照明灯投射方向是向下,也不会直射用户或者影响他人。


上图是关闭照明灯,下图是开启照明灯优秀的温度控制
ThinkPad在温度控制方面同其他品牌的产品相比,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而我们这个测试的超便携型X200究竟在这方面表现如何呢?我们测试的X200是顶配机型,配备了性能强大的频率为2.53Ghz、TDP为25W的P8700和4GB内存,但ThinkPad X200对温度的控制依然相当好,以下是我们在室温为25摄氏度的环境下,将X200桌面待机1小时后使用红外测温仪的探测温度:

正面温度

底部温度
键盘正表面温度一般在25-27摄氏度之间,CPU等主要性能部分分布在机身左侧,温度也仅比环境温度稍高,但也基本没有发热的感觉。同时X200底部的温度也被很好的控制在30度以下,远远低于人的体表温度。即使将笔直接放在大腿上也不会因为温度的原因而感到不适。X200良好的温度控制主要得益于良好的风道和散热系统的设计,其主要的散热出风口位于底座左侧,可以将CPU的热量直接而快速排出,同时设置在左侧的风口也不会直吹在右侧使用鼠标的右手造成不适。同时风扇噪音控制很好,几乎要将耳朵贴着键盘才能听见。

硕大的铜制散热片能够高效的排出热量
软硬兼施
当然ThinkPad的细节之处不仅是体现在硬件方面,其所配备的ThinkVantage无论是在功能、易用性还是在UI设计上都充分体现了ThinkPad对用户充分的人文关怀。

网络链接工具Access Connections
首先来看的是网络链接工具Access Connections,其同系统自带的连接工具相比,UI设计更为友好,也更为直观,并且还针对Vista和Win7系统,提供了边栏和桌面的Widget(小组件)工具,用户可以通过此直接查看网络连接情况。

电源管理器
ThinkVantage的电源管理器同系统自带的电源原理相比,功能也更为强大和灵活。系统提供的优化电源管理方案会依据系统任务调整屏幕、风扇、CPU等配件的工作状态,在低负载工作会自动降低CPU速度和风扇转速,在提升系统续航力的同时也降低工作噪音,而在视频播放等较高负载的情况,则会提升CPU频率和风扇转速,保证系统性能和稳定性。而针对高级用户,电源管理器也提供了强大的自定义功能,用户可以自行对CPU深度休眠等功能进行设定。

无论你是经常用笔记本需要外接投影演示PPT,还是要接驳平板电视欣赏高清影片, 你肯定经常为多显示器工作模式设置而烦恼,而对于ThinkPad用户,只需按快捷键呼出设置窗口, 就可以方便的设置单显示器、跨越、复制等不同的模式,不用再辛苦研究复杂的显卡驱动设置了。

对于仍然使用传统机械硬盘的X200,还是装备了运动传感器和主动保护系统(Active Protection System),传感器侦测到震动和跌落会自动关闭硬盘以保护数据和硬件的安全,虽然其他一些笔记本产品也装备了类似的保护系统,但在一些细节问题的处理上同ThinkPad还是有明显的差距,如ThinkPad的APS可以自动侦测列车或者地铁行驶在铁轨上规律性的震动依然可以正常工作,而其他品牌的笔记本产品就没有这样类似的功能。

ThinkVantage同时为用户提供了类似Windows update的自动更新功能TinkVantage System Update,能够为自动或者手段检查系统软件、ThinkVantage软件和驱动的更新情况进行更新。另外需要值得一提的是,ThinkPad已经为他的产品提供了全套对Windows 7系统的支持,新的驱动不仅囊括电源管理、热键和指纹,就连ThinkPad跌落保护等功能也都一一具备。具体详情用户可以访问lenovo.com/windows7beta" target="_blank"http://www.lenovo.com/windows7betaThinkPad作为笔记本的王者不仅不仅在于其出色的外观工艺,更在于它处处为用户考虑的细节设计,尽管东芝和富士通的一些高端机型在外观设计、便携性和工艺上完全可以同ThinkPad的产品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好,但在一些关系到用户使用体验的细微之处的处理还是不如ThinkPad这样的到位,这就是其他笔记本产品同ThinkPad的差距所在。ThinkPad系列产品的细节处理对于用户而言,也许平时使用很难注意,但ThinkPad的用户一旦使用其他品牌的笔记本产品就会意识到这些细节问题,感到颇为不适应。ThinkPad是毒物,没有接触过TP的笔记本用户我建议不要轻易使用,如果你习惯它,爱上它,你虽然也不会对ThinkPad有什么感觉,但当习惯成自然时,你也会ThinkPad这些细节处理是理所当然,同时这个时候你会再也用不下去其他笔记本,这个就是ThinkPad为毒物的原因所在,也是Thinpad的价值之所在。
同时ThinkPad在新技术的采用方面一直都是颇为激进的,在其他厂商还在考虑是否采用Hdmi接口的似乎,ThinkPad就直接为ThinkPad Base配备了更为先进的DisplayPort接口,DP接口不需要依赖高质量的线材就可以直接输出高质量高分辨率的10bit的图形信号,相比HDMI有更大的优势。而我们评测的主角X200尽管推出了已经较长时间,不过其依然还在进化,ThinkPad稍后还会推出使用Intel CULV(Consumer Ultra-Low Voltage 消费级超低电压)处理器的X200产品,得益于CULV的低功耗,X200其可以进一步降低发热,提升系统续航能力,并降低售价,使得普通消费者花费接近普通笔记本的金钱就可以享受以往售价高昂的旗舰超轻薄笔记本产品才能带来的卓绝的用户体验。
后联想时代的ThinkPad在保持住原有X、T系列的高端商务机的优势地位,又进一步调整产品策略,加强产品细分,分别针对入门级SMB用户和高性能专业用户的需求,推出了SL和W系列,覆盖更多目标用户,使得其同联想的ideapad的消费级市场定位的产品形成了很好的互补态势,在价格策略上,后联想时代的ThinkPad也更为平易近人,相比其他品牌价格也不再是高高在上,对于重视可靠性的商务用户而言为ThinkPad多付出一点也是完全值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