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深入生活,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利用网络解决各种需求,对那些有旅游计划的人来说,旅游搜索的作用正在显现。以专业旅游搜索引擎“去哪儿”网站为例,它汇集了近400家网站信息,其中包括超过3000条航线和3万家酒店的信息。旅游搜索服务以鲜明的价格比较被称为“比价搜索”,甚至有评价直指其将是中国民航业的“灾难”。
这一说法是否偏颇眼下仍是各大业内人士的争议焦点,而对广大顾客而言,旅游搜索引擎是否成为他们的“福音”,关键更在于“顾客驱动”的商务模式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越来越多元化和高要求的日常出行所需,这也就说明,在信息化水平日渐提升的今天,商家服务的品质成市场竞争的最大看点。
“旅游搜索”颠覆传统出行模式
刚刚公布的NationalTravelMONITORSM数据显示,目前有66%的休闲旅行者利用互联网对其行程的某一个部分进行计划(2000年的这个比例只有35%),目前在线预订的休闲旅行者比例达到56%。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不满足于从旅游产品供应商的广告里了解行程,被动地接受供应商提供的服务。他们希望能够从第三方了解旅游产品的性价比,或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制定行程。
专业旅游搜索的诞生无疑正使消费者的这种需求得以释放。据旅游、休闲和娱乐行业专业的市场营销传播机构Ypartnership公司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在考虑度假目的地的选择时,旅行者会首先访问Google、Yahoo或MSN(34%)等搜索引擎,然后访问特定国家或目的地委员会的网站(23%),最后再访问在线旅行社,如Expedia和Travelocity等(22%)。而在中国,据《第二届中国旅游搜索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08年国内旅游搜索用户规模已达到780万,预计2010年,该类用户将超过1890万,用户渗透率提高至30.6%。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传统的出行观念正在改变。
“顾客驱动”模式搅局民航业
旅游搜索的风行,归根结底在于它将旅游产品的消费从消费者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选择。对消费者而言,旅游消费考虑的第一要素无疑是价格成本。而旅游搜索改变了过去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状况,让机票、酒店定价一目了然,顾客可以通过比较,最大限度地节约旅行成本。此外,通过搜索引擎的强大功能,消费者还可以避免在选择旅游产品上花费太多精力,一键搜索即可“坐知天下事”。因此从根本上说,“旅游搜索”是一种“顾客驱动”的商务模式。
但新型商务模式的产生无疑会对传统的民航业造成冲击,直观有效的“比价搜索”打破了民航业过去“人人温饱”的情况,在给少数人带来丰硕成果的同时也直接令更多“输家”业绩蒙受了损失。因此,有人指责旅游搜索引擎的比价模式引发了民航业的价格竞争,导致航空公司的巨额亏损和大量机票代理从业人员的失业。
对于这种说法,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有失公允。民航市场作为一个完全竞争市场,无论有没有旅游搜索的推波助澜,不同公司及代理商间的价格差异都会存在。事实上,旅游搜索网站上的价格信息大多直接来自于各大航空公司和代理商,即使没有旅游搜索,对这些“摆上台面”的价格信息“货比三家”也是每个有意出游的消费者会去做的事,旅游搜索的存在只不过是将这些信息汇集起来,令这种比较更具效率。
因此,旅游搜索引擎遭受指责,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其动了民航业中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奶酪”。
创新竞争平台,“双赢”供需双方
事实上,“比价搜索灾难说”的支持者大部分来自机票代理商。当前国内航空公司机票销售80%——90%是通过代理商分销,直销机票量不足10%,过于依赖分销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机票的销售成本。从这个角度上说,旅游搜索在打造竞价平台的同时,也给了民航公司一个改变现有销售模式的契机。直面消费者的模式令航空公司可以与旅客进行直接交流,引导其关注更多价值点。而旅游搜索的“顾客驱动”模式令使用它的用户几乎全是具有购票意愿的旅游者,对如此集中的目标消费人群而言,只要航空公司能够提供较高性价比的用户服务,这些“访问者”变为“消费者”的可能性将非常高。
此外,旅游搜索网站的赢利是通过流量收费,即航空公司将为每个通过旅游搜索网站访问其直销网站的流量付费。那么,航空公司甘愿付出“流量费”,甚至在旅游搜索网站上投放广告,其行为本身就已经客观说明了“比价搜索”扮演的绝非是一个单纯的“搅局者”角色,其存在价值和发展空间仍值得期待。因此对航空公司来说,旅游搜索到底是“灾难”还是机遇,关键还得看产品服务供应商如何利用信息化成果,以“顾客驱动”为导向提供最人性化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