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多万补贴绿色软件,工信部的慷慨大礼却难消网民质疑,这再次为民生工程的具体构思和实施提了醒。从新华网、人民网等多家媒体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下发《关于计算机预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的通知》,要求7月1日之后,在我国销售的所有个人电脑出厂时预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绿坝—花季护航”,定期报告计算机销售数量和软件安装数量,并由中央财政补贴4170万元予两家指定软件公司。
初衷毋庸置疑。4000多万重资旨在“有效过滤互联网不良文字和图像内容”,给网民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但实际效应却恐难遂愿。八成多的投票者在新浪、搜狐等主要门户网站的调查中表示不考虑使用该软件,这一尴尬警示着,眼下乃至今后的民生工程应更多将民意征集作为实施前提。
专家和家长:“绿坝”的引导是对的,该堵就得堵
从该举措的价值来看,4000多万重投还是得到了很多理解和认可。尽管“绿坝”软件尚未全面预装,部分用户尤其是学生家长已对此表示欢迎,原因主要来自眼下难戒难解的网瘾和各类不良网络内容。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秦刚也表示,“大家应理解家长对互联网传播有害信息的关切。”
据了解,当前我国网瘾青少年高达1300多万,网瘾犯罪率激增。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犯罪率在十年内共增83%,其中70%左右与网瘾相关。不良信息泛滥、暴力色情充斥的不良网络内容堪忧。因此,不论从家长保护孩子,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景出发,这道“绿坝”工程都可谓情理之中,且势在必行。
相关专家直指,实现健康上网要疏堵结合,“不能只疏不堵,该堵就得堵。”
从该技术的可行性上看,工信部对此也称,经过测试及推广应用,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已有106家网站提供“绿坝”软件下载;全国36个省区市20967所校园完成安装使用,总装机数达261.8万台。
网民三大质疑:软件漏洞、隐私外泄、收费模式
那么,众网民却为何欲拒之门外呢?在23194人参加的新浪网相关调查中,19133人称“不会考虑使用该软件”,占参与调查人数的82.5%;在18718人参与的人民网与搜狐网调查中,14506人认为,此举不能有效预防未成年人浏览不良网站,占77.5%;94%的网友则表示,“一年后不愿意付费使用该软件”。
归纳起来,他们的质疑主要源于三点:“绿坝”软件的屏蔽功能是否存在漏洞?个人上网行为会否被“偷窥”?一年免费期后是否收费?
首先,尽管工信部称“绿坝”产品的有效识别率超过90%,但有关不良网站这一概念,至今尚未有清晰界定。在科技中国网站上,我们就看到有网友直指软件屏蔽的不良信息包括时政类信息,并无任何提示。另外,软件对微软的互联网浏览器IE较为有效,但对“火狐”Firefox却无法监控。例如,一旦新华社网刊载了人体艺术图片,就将被屏蔽并列入黑名单。最后,软件自身保护功能不强,可被文件粉碎机绞碎。
其次,为方便家长追踪子女的上网记录,该软件功能还包括记录所有到访网站,这就成为网民恐失去隐私权的最大“申诉”。相关专家也指出,“绿坝”确实存在安全漏洞,易为黑客利用,植入木马,令整个电脑瘫痪或间接方便黑客窃取用户安全资料。
再次,“绿坝”软件是收费软件,在国家斥资买断的一年内免费,到期后是否收费尚无定论。绿色上网过滤软件项目组相关经理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坦言不排除未来收费的可能。
暴露民生工程通病,民意征集机制需完善
因此,从网民的心声来看,质疑不无道理。而实际上,不论哪种理由,本质上暴露出的,都是对政策面未充分征集民意而强制执行相关举措的不信任与“本能排斥”。
首先,从工信部下发的这一通知来看,广大民众普遍反映,强制安装该过滤软件来的“太突然”,“有违他们的知情权”。
其次,尽管政策面保证,“绿坝”软件对用户上网行为不进行任何监控,也不搜集任何用户信息。但这种“一刀切”的举措模式到底很难满足不同阶层、个性的电脑用户需求。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加拿大等国近几年也推行了电脑软件监控上网的家庭网络程序,并未引起类似争议的关键原因就在于,政府并不强制所有人安装,而是由家长自行决定。
回到国内市场,遭遇此类尴尬的政策举措绝不只此遭。以民为本的民生工程为何屡屡“碰壁”?这在眼下尤其值得深思。相关专家表示,这凸显出政府多年提倡的专家咨询和民意征集机制仍有很大不足,亟待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