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发展还远没有走上一条平坦的大道。每次经济动荡时,宏调之手最容易导致的便是民营经济的受伤,而国有企业却可以充分利用机会发展壮大,因此,“国进民退”的现象一直存在。尽管发展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在本轮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又一次“国进民退”在诸多行业上演,与此同时,近八成中小企业“死于”危机或者“病情”加重。
危机淘尽 仅剩2成健康中小企业
中国经济回暖的最主要标志是中小企业劳动力需求增加
高成山没能挽救他在容城的服装厂,由于转内销的尝试并不成功,5月底,工厂仅剩的10名工人也被迫放假了。“还没说破产俩字,不过也差不多了。”高成山电话里没有向记者掩饰自己的极端沮丧,由于厂房合约签了两年,租金已经结清,老高仍不愿意承认自己这家服装厂翻不了身了,哪怕守着几间空厂房。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回暖的最主要标志是中小企业劳动力需求增加,无疑,中小企业的健康问题被他放在了经济复苏过程中的重要位置。
陈乃醒眼下正在主导一项名为“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复苏中的作用”的课题。半年来,陈乃醒及其团队对国内一些中小企业进行了调研。
尽管此次调研最终结果还需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公布,但是据社科院报告显示,目前中小企业在金融风暴冲击下40%已经倒闭,另外还有40%也是濒临倒闭边缘。换句话说,金融风暴席卷以来,直至目前经济出现企稳回暖,国内4200多万家中小企业只有两成硕果仅存。
采访中,专家再次向记者强调了这样一组数据:50%以上的GDP、60%以上的工业生产总值、70%左右的工业新增产值、近60%的销售收入和出口额、税收的40%以上和75%的就业岗位均来自中小企业
贫病交加” 中小企业的边缘化轨迹
国进民退一直都存在,但金融危机使其进程再次加快
在当前中国经济的版图之中,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过一直以来,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始终没有解决。金融风暴袭来之后,内外交困的制造业中小企业首先应声倒下,东莞的玩具业成为最早受影响的行业之一。民营经济在结构调整中被动退出
在国家随后推出的4万亿和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中,中小企业并没有直接从中分得利好。4万亿投资计划中,绝大部分是政府推动的投资项目,而且主要集中在以“铁、公、机”为代表的基础设施领域。其中近90%的项目被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
中小企业在信贷飙升中被边缘化
此外,天量信贷资金并没有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告诉本报记者,今年以来大量新增贷款集中于中长期贷款,其占比高达40%以上。
郭田勇表示,从资金流向看,商业银行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将信贷资金大部分贷给国有企业或者政府牵头的基础设施项目,而最需要资金救急的民营经济获得的支持依旧非常有限,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民企外资化现象抬头
近日,大白兔奶糖再现外资身影,加上此前的玩哈哈与达能争端、汇源果汁寻求外资收购等事件,民营企业主动和被动外资化的步伐明显在加快。
采访中,有专家对记者表示,目前国内有些观点是不冷静的,“我们只看到有些国内资本去收购国外的一些企业,表面上看好像更能体现我们的经济实力,但是国内企业被国际资本的收购同样更值得关注。”
重回垄断 “国进民退”与产业升级相悖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进民退”与目前提倡的产业升级思路是相悖的。董登新解释说,目前国有企业大部分集中在能源、化工等传统的“两高一资”行业,此次危机中国有企业不断通过整合重组、做大做强不仅有重归垄断的隐忧,更有产能过分集中、产业升级缓慢的隐患。
董登新认为,保“GDP”的思路应该尽快改变,不宜重复此前30年经济发展的老路,而是应该找到经济增长的新支点,需求均衡发展的新路。“而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应该分担更多的GDP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