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媒体报道北京电信对手机上网资费采取流量原则。
7月3日,媒体披露了北京电信3G手机上网详细的资费套餐。
7月3日,第一财经的新闻报道,由于大量用户使用BT等P2P工具,迫使中国电信重新考虑更改计费方式。第一财经记者总结说,“缘于缺乏3G运营经验,电信准备更改计费方式”
如果消息确实,至此,时长派和流量派的较量中,流量派暂时占了上风。
三大运营商在手机上网业务上,主要采取了流量派的意见。
北京电信放弃在手机上的市场计费应该说是一种企业理性回归。如果从激进竞争的策略出发,在手机上网采取时长计费方式,其对网络所带来的压力就有可能重演当年北京移动推出包月不限量的神州行上网套餐话剧。
因为电信已经卖出的100万张上网卡和3万个上网本,我估计还是给电信的网络的确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无线宽带不是无限的宽带定律没有失效。
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功能越来越强大,带宽杀手型的智能手机应用越来越多,很显然,采取时长策略,在智能手机上的这些带宽杀手应用必然会使得中电信重蹈AT&T因网络不堪重负而封杀iPhone视频软件的覆辙。
在另一方面,对于手机用户来说,通过控制时间来控制上网成本,已经不像上网卡那么便利。对于上网卡用户,采取按时长计费,在用户上网行为上,可以说大部分人由于不会笔记本电脑24小时开机,扣除吃饭睡觉、走路、居家宽带和办公局域网的各种时间和其他上网选择之外,其他能够真正上网的时间很容易通过计算机或者拨号软件控制。
但是,对于手机上网用户,由于手机可以24小时在线,以及很多智能手机按需连接的接入特性,时间的控制并不是那么融合和明显,还容易由于用户对时间的无法确切感知情况下长时间在网所产生的高额上网费,带来大量用户投诉和不满。
因此,在手机上网上,电信理性回归流量计费,让上网卡向左,手机向右,不过说不好哪天,上网卡也会按流量计费,如果由于P2P等带宽杀手应用被过度使用。(文/陈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