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腾讯是家包子铺,怎么“瓢”都没关系,庆丰包子和狗不理的区别也就在名字上。但腾讯干的是创意十足的IT服务产业,IM、C2C、SNS……别人每结一个“葫芦,”腾讯老师傅那边就开始挥汗如雨,哼哧哼哧地“瓢。”这事搁谁身上都受不了。有谁老爱被“瓢”呢?
不止腾讯,古今中外有很多善“瓢”者,比如中国的张大千、西班牙的达利,都是一等一的“瓢”客。张大千一辈子戏仿无数,以至于现在有N多的人都在靠鉴别他的画作真伪为生。达利就更厉害了,公开宣传自己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收集金币,结果就是连“瓢”这个工序都免了,直接在白画布上签名,随便他人画些什么都可以当做是他的原作,完全流水化作业。
以上两位大师在“瓢”上的做法够直白。但是笔者估计腾讯的理想绝不是如此。因为这种“瓢”法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得先结出一堆优质的葫芦,不然没傻子愿意掏腰包。照腾讯目前的做法,其追求的理想目标至少得是一位实打实的冠军——某届卓别林模仿大赛的冠军得主。据说卓别林本人也去参加了那次比赛,但可惜的是,因为长的不够像卓别林,最终屈居第三。
一直在模仿,一直在超越。这才是腾讯的终极目标。虽然那位模仿卓别林的冠军名字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但无所谓了,至少他曾经把真卓别林给比下去过。
葫芦和瓢。前者是腾讯的隐痛,后者是它的暗疾。其实腾讯也不是没能力结出创新的葫芦,但它就是不做。可能是葫芦长起来太慢,瓢做起来容易,两者的成本比较悬殊过大。更何况腾讯的股价在瓢中就可以爽到欲仙欲死,又何苦去辛勤劳作结一个葫芦呢?
腾讯的算盘打的很精。不过问题是,当其它的葫芦都来像搜狐这样来和你较真的时候,这个瓢又能爽多久呢?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吧。创新精神缺失这个隐痛早晚会变成刻骨铭心的伤,一味的奉行拿来主义这个暗疾恶化成不治之症也是大有可能。
瓢者,器也。从企业文化内涵来看,其实腾讯的小企鹅Logo非常不形象,改成瓢这玩意倒挺合适,就像司南上的那个瓢,永远指着南方。广告词都给它想好了,足够力度:一直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