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贝利龙和暴龙的小前肢是它们很著名的一点,体长超过10米的动物的前肢长度不超过1米,听起来很奇怪,但是尽管阿贝利龙的手骨构造完整的保存了下来(某论坛某斑竹说是一个骨棒,这是不对的,因为阿贝利龙的手骨尽管小,可是比所有的坚尾龙类的构造都要完整,包括很多的指头),而暴龙的小前肢事实上也有三个指头(尽管一个很小),这个和原始的坚尾龙类一样,也就是说阿贝利龙和暴龙的前肢只是缩小,并没有结构上的大变化。
可是小前肢具有肌肉附着的痕迹,显示暴龙的前肢具有相当的力量。早在1906年,奥斯本便已发现这个特征,他推测这些前肢是在交配时抓住配偶。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暴龙的前肢是用来起床的,可是这无法解释阿贝利龙的前肢,因为长度太短了。
事实上前肢缩小是一种趋势,比如鲨齿龙和南方巨兽龙和异特龙比前肢也是缩小的,说明面对新的,更加普遍的鸟臀类恐龙,前肢的作用已经不大了,或者小前肢作用更大,当暴龙使用颚部咬死挣扎的猎物时,前肢可以固定住猎物。最后一个假设已得到生物力学研究的支持。暴龙的前肢是非常厚的硬质骨可以承受更大的承载力。完全成长暴龙的肱二头肌能够举起199公斤的重量;二头肌也可以增加这个数值。暴龙前臂的移动范围有限,肩膀与手肘关节只能做出40到45度的旋转。而恐爪龙的肩膀与手肘关节可以做出88到100度的旋转幅度,人类的肩膀关节可以做出360度的旋转,手肘关节可以做出165度的旋转范围。暴龙的重型手臂骨头、急强壮的肌肉、以及有限的旋转范围,显示牠们的前肢可能用来快速抓牢挣扎的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