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富人,一种是穷人。
曾在上世纪80年代,有位思维达人,他的思想是:
先让一部份人富起来,再带动另一部份人一起过上富足的生活。
前半句,早早实现了。
可后半句,为何背道而弛了?——富人越富,穷人越穷。两极分化很严重!
1问:为何那个思维达人的话,没有兑现?
2问:还有兑现的可能性吗?
问题在于:考虑问题不够周全,一厢情愿。其指导思想是“摸着石头过河”,因为并没有现成的方法和规则,只有依靠在实践中摸索。
事实是,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并没有利用手里的钱来带动后进共同富裕,而是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来赚穷人的钱,例如炒房炒地。总设计师过高地估计了这些人的“觉悟”和道德品质。
这也难怪,因当年的“联产承包”之类的措施就是为了打破“大锅饭”人们出工不出力的弊端,已经认定人们的觉悟太低,不给经济刺激就没人出力。
再者,可知“先富起来”的这群人,多是敢闯敢干、精明狡诈、处事油滑之人,甚至有刑满释放没有工作只好跑买卖的人。老实人是发不了横财的,中国当年的经济秩序,认真经商者也是发不了横财的。不客气地说,现在的亿万富豪,多半投入监狱都不冤枉,所谓“原罪”。另有一些利用职务之便权钱交易的人,不说也罢。
你指望这样的人带动大家富裕?
我们已经不止一次犯这样的错误了。建国之初我们就曾豪迈地宣称“20年超英赶美”,赶了20年发现差距反而加大了。再如“人民公社”等,不说也罢!归根结底还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脱节,这就是为何“没有兑现”。
至于是否还有可能兑现,很难。很难兑现也很难说。任何政府都会希望民富国强,但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制度如法律法规等来限制、规范,则任何理想都是虚的。法律法规我们已经很多了,问题在于能否严格执行。
所以我认为,如果能够严格执法,就有兑现的可能。否则,就是空头支票。
你说的根本就不对,穷与富只是相对的,只是说现在穷富差距越来越大了,但是,从整体社会水平而言,跟过去相比肯定是走向富裕了,就是说你要纵向比,不要横向比,从衣食住行各方面,比三十年前,就是普通百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事实谁能否认吗?不管怎样,大家都程度不同的富了,然而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有些个人越来越不满意了,这只不过是心态失衡而已,但是决不能否认社会进步的事实啊。
说具体一点,三十年前大家吃什么穿什么?以前下顿馆子都很奢侈,现如今三天两头儿去饭店吃都太平常了吧;以前逢年过节添件新衣服就不错了,现在呢随时逛商场就买几件衣服;以前谁家有存款?万元户都稀罕的不得了,现在普通人家有个几十万存款是很平常的;以前大家住啥样房子?现在住啥样的?还用说吗?甚至有些个人家拥有几套房,这与三十年前比是多大变化?以前谁家敢想买汽车,现如今遍地私家车,没人能否认吧?其他如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也都有进步。以上的对比,还不能说明大家的的确确是在走向富裕吗?
要消灭两极化,同道们还应该努力,消灭两极化,从提高思想觉悟开始
让伟大的马恩列斯毛邓江胡思想指引我们前进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得以改善,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但人类若要和平相处,缩小二极分化是根本,绝对平均主义会阻碍社会发展,但拉大了贫富差距又势必引发动荡。当今社会,二极分化极其严重,5%的人群掌握了社会85%以上财富,社会群体心理失去平衡,政府为有钱人服务,为极少数人谋利益,钱权交易,官商纠结越来越严重,试想,他们能带动大多数人共同富裕吗?这不难想象吧。
【A】为何那个思维达人的话,没有兑现?
【Q】他死了,怎么“兑现”?后来人的还愿叫“实现”。
本来就是不得已的下策,实行起来难上加难。主要问题是机会不平等,为自己和亲的、近的、顺眼听话的创造了别人无法得到的优越条件,为不法经营大开方便之门,没有调动甚至挫伤了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前政权倒霉在所谓“四大家族”上,陈伯达一本小册子宣布了国民党的死亡临头,前车之鉴,怕人啊。
一部分人“带动”另一部分人怎么样,这种假说是虚幻的,任何时候都要“全部分人”共同努力,带动个甚?富的未见得上进,穷的未必不上进,后一种人不靠谁来施舍、谁来救助。当然,政策得对头。
【A】还有兑现的可能性吗?
【Q】必须还愿!基本方法就是公平地对待每一部分人,激发所有人的自发性、能动性、创造性,机会平等,权利平等。在政策上让所有的人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其中包含让为富不仁的良心发现,放下身段做人做事。可是,走了弯路再上正途,费了折腾,消除余波震荡得花大力气。
这句话应该这麽理解: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再彻底(消灭)穷的人,最后实现共同富裕。
富人带动经济发展,慢慢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