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翻译的市场空间与可操作性
高巍(w-gao@263.net)
------------------
引子:
《增值翻译系列谈》在网上陆续公开后,各位网友或者质疑或者批评,侯捷老师的意见最为一针见血、切中肯綮:
对于DrCMM的“增值翻译”,我直截了当地说:没有空间,没有市场,不具可操作性(在付出与获得之间,愿意做那么大幅度增值的人不知有几)。当然,这只是侯捷个人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原作者的授权、出版社的信赖,和读者的接受度。
网友gigix等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特别强调了增值翻译从“成本”上而言不现实。
君子之交,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观点上诸子横议,相互砥砺,这尤令人欣慰。一个人的看法难免片面,其他人的建议可以起到补充作用,而诘难则可以起到启发作用。英文中有个特别好的词,“thought-provoking”,用在这里恰是妥帖。
在正式阐述之前,我希望就讨论的开展作一点自我批评。
网友wangf501在回帖中说,“您对GIGIX几位的批评我以为有些不妥,如果仅仅因为其他人与您的翻译方法不同就指责别人为非,则未免偏狭。”
我受王小波的影响极深,因了王小波的介绍我了解到中国现代最好的文字在翻译作品中,因了王小波的介绍我开始接触傅雷、王道乾、查良铮等先生的译文。当然,我更欣赏王小波先生的处事态度。对于wangf501网友的批评,我虚心接受。根据王小波先生的处事态度,别人对我的看法不能以我的主观意识为依据,而必须以他人的心理感受为依据。所以,尽管我主观上认为与gigix网友等是正常的交流,但如果客观上造成大家对我“偏狭”的印象,我表示歉意。
另外,我得承认,自己一开始在增值翻译的问题上,有刻意求新的倾向,有刻意追求“自成一家之言”的私心。这一点,大概是网友wangf501指出的“偏狭”的根源吧。其实,撇开名词上的争论,大家都是希望能够改善国内技术图书的创作与翻译现状。
------------------
1 摘要
增值翻译的现实困难所在:
(1)读者不信任。
(2)原作者不愿意。
(3)现行出版体制决定译者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本文分析了上述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指出了这些措施的局限性。
本文还给出了一个增值翻译的出版提案实例。
------------------
2 读者
要解决读者的信任问题,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译者的信用,读者的选择权,读者的知情权,意见领袖。
2.1 译者的信用
我在《答客难》一文中,已经回答了:
增值翻译“提高优秀译者的‘产量’,使优秀译者如侯先生、潘先生、裘先生等能够从繁琐的routine类工作中解放出来。”因为,像侯先生、潘先生、裘先生这样的优秀译者,他们如果进行增值翻译,读者对其技术实力是放心的,而出版社也有可能对他们例外。而一般的译者,读者对其技术实力尚不了解,出版社也绝对不会对他们例外的。
我在《增值翻译系列谈(02)》中,写到:
人是容易滥用“自由”的动物,但是如果不信任某人的自决能力,让他行使自主抉择权,他永远不会成熟。翻译工作也是一样,如果大家都不信任译者,译者始终也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从此不值得信任。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为什么大家可以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公共汽车司机、出租车司机,而不肯信任译者?
2.2 读者的选择权
我设想的初步解决方案是,传统翻译的译本(下称“正译本”)与增值翻译的译本(下称“增译本”)必要时可以同时出版。
这一方案将在本文第四部分——出版体制,详细讨论,特别是经济成本核算。
2.3 读者的知情权
我认为,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与力量,译者与读者充分沟通、交流、互动、反馈,对原作的增值处理做到“公开、透明”。另外,在图书的前言或者后记中,说明译者改动的理由。并且,图书封面的醒目位置注明“增译本”的字样。
这样,读者在购买图书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决策。
具体做法,参见本文第五部分——具体案例。
2.4 意见领袖
根据李普曼在《Public Opinion(公共舆论)》中的观点,也根据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大部分消费者在作出消费决策时受到Public Opinion的引导,而对于图书这种商品,意见领袖的作用尤其大。
译者在进行增值翻译时,应该与该领域的意见领袖充分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
意见领袖包括但不限于:
(1)相关主题的技术论坛的版主、发贴较多、积极参与的网友;
(2)其他译作者;
(3)书评作者;
(4)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教授等。
正如侯捷老师指出的,《设计模式》这类图书虽然经济效益可能不大,但由于影响的都是意见领袖,赞美的声音就特别大,提高了出版社的品牌和形象,有利于出版社其他系列图书的销售。
如果增译本得到意见领袖的赞同与认可,在网络和相关专业刊物上形成良好的Public Opinion,是可以让读者放心的。
------------------
3 原作者
原作者的态度至为关键。因为,“敝帚自珍”是人之常情,原作者将自己的作品视为“禁脔”更是可以理解的。
我在与网友kingofark的私人通信中,曾经写到:
很多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时,原作者与编剧、导演经常在这个问题上有矛盾。虽然原作者对于某事某主题在特定体裁(如小说)或者特定文化背景(如英语国家)是权威,但该事该主题在其他体裁(如剧本)则导演和编剧是专家是权威,比原作者更了解目标受众;该事该主题在另一个文化背景(如汉语文化圈)和特定的图书市场(如中国读者的偏好,当前大陆图书市场的趋势等)则译者是专家是权威。当然,译者也应该参考、征询原作者的意见。
3.1 选择愿意合作的原作者
这一点无须多谈。
3.2 尊重原作者,充分沟通交流
我想,人都是通情达理的。译者绝对不会无缘无故的改动原作,总有一定的合理原因。只要尊重原作者,征询原作者对译文处理的意见,充分沟通交流,应该会有一个双赢的结局。
本文第五部分的具体案例,给出了一封email的示范。
----------------------
4 出版体制
本节讨论的是利益分配,对译者的激励机制,风险预防措施等。
市场竞争的压力是促使出版体制改变的最重要因素。电子工业出版社计算机图书部的郭力老师,在一篇文章中特别提到,刚出版几个月即成为库存的计算机图书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出版社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变则通”,中信出版社的成功有目共睹。相信只要“增值翻译”有了一个成功案例,国内的出版社在跟风模仿上是不用人教的。
4.1 经济问题要用经济手段解决
在《未来的出版家——出版社的管理与营销》(商务印书馆,1998)中,作者提到德国出版界的一种译者参与销售成果的做法:
双方商定的稿酬总额为每标准页译稿××马克。译者在交稿后最迟一月内获得稿酬总额的60%。该数额的三分之一(即总额的20%)将不被计算到译者按销量所得的版税中,余下的三分之二(即总额的40%)日后冲抵译者按销售额应得的版税份额。版税计算办法按译作销量进行:
销量在10000以内的部分版税为4%;
销量超过10001册的部分版税为5%。
这种做法,稿酬总额里剩下的另外40%就是译者的风险投资。如果书滞销,译者将不能得到传统合同模式中规定的稿酬的100%。如果书畅销,译者则可以长年得到版税支付。按照这种参与制合同,原则上译者已取得了与原作者相同的地位。
这种模式对出版社的好处在于,作品出版时出版社仅需支付作者传统稿酬总额的60%,减轻了出版社的现金压力,降低了出版社的风险。
笔者相信在出版业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必然会逐渐被国内出版社所采纳。
4.2 正译本与增译本
我们知道,影印版与中文版的图书可以同时面世,那么出版社一定已经有成熟的商业做法,来比较同时出影印版与中文版的成本问题。
我想,正译本与增译本的成本核算方式,应该类似于影印版与中文版的成本核算方式。笔者在这方面资料不足,希望熟悉的朋友能够指教。
而且,根据增值翻译的观点,增译本相对于正译本的改动比例在20%左右。译者完全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只需要在正译本与增译本的稿酬计费模式上相对调整即可。
---------------------
5 案例研究
网友kingofark建议我在举例时一定要慎重,因为网友可能“对其中任意一个举例产生了相当程度的不认同,那么其在心理上对整篇文章的态度就很可能是“不认同”(这的确是无法避免的心理作用,人皆有之,能调整此心理者,当属高度理智)。”
所以,我需要声明:增值翻译尚属于试验探索阶段,笔者对某个特定作品的处理意见可能不尽合理,希望各位朋友以理性、建设性的态度参与讨论,幸勿“攻其一点,不计其余”。
5.1 “作品味道”
“代码味道”,可以作为判断是否应该进行重构的标志。笔者也照猫画虎,提出“作品味道”,作为是否应该进行增值翻译的判断标志。当然,这些“作品味道”只是Frame of Reference,究竟是否应该进行增值翻译,还有赖于译者的Common Sense(常识)、Professional Judgement(专业判断力)、Technical Insight(技术洞察力)、Marketing Sensibility(市场敏感度)和Entrepreneurship(企业家精神)。从本质上说,增值翻译属于craft,art的成分多于science的成分。而且,我认为译者的Entrepreneurship(企业家精神)非常重要,特别是现在的商业社会。比如,虽然很多网友曾经对侯捷老师的自我宣传颇有微词,但侯捷老师最值得大陆作译者学习的就是他身上闪耀的企业家精神。
下面,我以CMMI(集成能力成熟度模型)中的Checklist(检查清单)形式,给出“作品味道”。具体如何根据本检查清单作出是否增值翻译的判断,参见CMMI(集成能力成熟度模型)的Decision Analysis and Resolution(决策分析与决定)过程域的相关内容。例如,给各个问题的答案分配权重,收集经验数据建立统计模型等。
原作是否适合增值翻译检查清单
(1)原作出版年份?自从原作出版之后该领域是否有较大发展?
说明:出版年份距现在越久远,一般3-5年以前的作品应该考虑增值翻译,以吸收反映这段时期的一些研究成果,但不一定是最新的研究动态。例如,《××》的出版年份相对久远(距现在超过5年),并且该领域不像C语言等已经发展相当成熟、完善,单以这一点而论《××》应该增值翻译。
(2)原作者的文笔如何?文字表述有无特色?
说明:有的学者能够做到文理贯通,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科俱有精深造诣,如笛卡儿、达芬奇和罗素等。但这种人毕竟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大部分作者的特长只在于技术方面而不是文字方面。
(3)原作与当前技术热点、图书市场趋势相关的章节是否显得薄弱?
说明:例如,《重构》中谈到重构与设计模式关系的部分,相对薄弱。从吸取原作出版之后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而言,也应该充实该章。
(4)原作叙述逻辑是否一贯地清晰?版面布局是否合理?
说明:例如,《重构》中对各个重构方法具体实施机制的说明,至少在版面安排上很不清晰。
(5)原作中的例子是否涉及到国外社会的较多背景?或者过于繁冗?
说明:例如,《重构》中例子的单词outstanding用了一个对中国读者而言属于“熟词僻义”的含义,即“未偿清款项”。可以适当换例,当然要注意换例之后,编译测试通过,最好将所有改动例子的测试代码在网上公开。一般开源软件,如GCC源码中都有Test Suites,供下载后测试,这种做法可以吸取学习。
换例方面,比如《Inside C++ Object Model》中的例子,各种什么浣熊、熊猫都是中国读者一般不熟悉的单词,以及三维点的例子,国外很多书评都对此提出意见。
又比如《Programming Pearls》中,强调估算能力时用的例子是每年密西西比河的流量、密西西比流域的降水量等,如果换成以前某届中国高考中估算大气层重量的题目(大气压乘以地球表面积),这个例子相信中国的理科生应该都做过,都熟悉。
(6)读者对原作者是否有一定的个人崇拜?
(7)网上是否已有原作电子版流传?
说明:虽然这是非法的侵权行为,但是如果已有电子版流传,读者需要与国外同行交流可以直接查对原作,对中译本的依赖性就不大。因此,正译本的最主要目标读者群:严肃读者,购买的可能性就不大,他们倒是有可能购买影印版。
这个清单当然是不完备的,欢迎各位朋友给我来信,指出更多的“作品味道”。如果你对这个清单有看法,也欢迎告知笔者。
5.2 读者知情
根据上面的检查清单,假定我们决定对《重构》增值翻译,考虑到《重构》一书比较经典,又决定改动的幅度较小,从一般情况的20%调整为15% 。一般图书的按小节为单位,在《重构》中调整为按段落为单位。
在网上公开为什么要改动的原因,将要改动哪些地方,以及具体的改动示例。总的原则是,让读者能够尽早反馈意见,以及对改动的质量做到放心。
例如,《重构》的改动可以在网上公开若干典型示例,让读者知道为什么改,哪些地方改了,改动的程度如何,改动是否合理等,保证读者在购买图书时有足够的知情权:
-----------------------------
例子1:原书第10章Rename Method的Mechanic部分
· Check to see whether the method signature is implemented by a superclass or subclass.
If it is, perform these steps for each implementation.
· Declare a new method with the new name. Copy the old body of code over to the new
name and make any alterations to fit.
· Compile.
· Change the body of the old method so that it calls the new one.
?rarr; If you only have a few references, you can reasonably skip this step.
· Compile and test.
· Find all references to the old method name and change them to refer to the new one.
Compile and test after each change.
· Remove the old method.
?rarr; If the old method is part of the interface and you cannot remove it,leave it in place and mark it as deprecated.
· Compile and test.
分析:
(1)版面布局不合理:
原书的印刷缩排方式,容易让读者误以为具体实施Rename Method的各个步骤是依次顺序进行的。
(2)表述不清晰
什么时候Rename Method可以直接改原方法的名称,什么时候需要另外新建一个方法?什么时候采用代理的做法,什么时候在原方法被调用处直接改?
这些问题,虽然作者都回答了,但是表述不够清晰。
增值翻译:
运用Rename Method重构方法,一般情况下可以直接改动原方法名,但是对以下特殊情况则需要另外处理:
1. 原方法或者是由所在类的超类中的同名方法实现,或者是由所在类的子类中的同名方法实现
说明:此处所指“同名方法”,是指方法的signature相同。方法的signature,包括方法名、方法的参数列表、方法的返回类型。如果原方法由超类中的同名方法直接继承而来,或者原方法是抽象方法,被子类中同名方法覆盖,都属于此类情形。
对原方法的实现方法执行以下步骤:
1.1新建一个方法,方法名能够揭示方法的意图。
1.2将原方法的实现代码拷贝至新方法中,并作必要的调整使之一致。
1.3编译。
1.4根据原方法在程序中被其他代码引用次数的多少,分别处理:
1.4.1原方法仅在若干处被引用
(1)直接在这些引用处,以新方法替换原方法。
(2)每替换一处,编译、测试一次。
(3)如果原方法是接口的一部分,不能移除,则保留不动,将其标记为deprecated。
说明:根据Design by Contract的原则,接口作为程序与客户之间的协议,应该尽量保持不变。
1.4.2原方法在较多处被引用
(1)更改原方法体的代码,使其调用新方法,即原方法成为新方法的代理方法。
(2)编译、测试。
5.3 与作者沟通
笔者给出了一封假想的email。
作者,您好!
我是您的大作《作品名》的译者。您的作品…………(赞美作者)。这个领域…………(叙述该领域的发展,恭维作者如“您最近发表在《Software Development》或《IEEE》上的论文,无疑大大发展了您在《作品名》中的观点”)中国读者很渴望了解到…………,…………。
致礼!
译者
笔者并没有真正尝试过,但只要以礼相待,且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还是可能达成“双赢”的结局。
5.4 出版
如果出版社不愿承担风险,译者应该有Entrepreneurship(企业家精神)。笔者对出版领域不熟悉,从一位朋友处得到的数据如下:
引进版权费用,即使是畅销书一般也不超过3000美元。
与出版社合作书号,费用在1-1.5万。
印刷费用,约为书定价的20% 。
笔者初步的结论是,风险并不大,正常工作的人1-2年的积蓄就完全可以做一本书。当然,如果有熟悉出版领域的朋友能够指教,非常感谢!
-----------------
结论:
以上都是坐而论道,不足为据。笔者今后的思路是:
(1)继续介绍和思考增值翻译。
(2)与意见领袖沟通,在圈内达成共识。
(3)不断试验增值翻译的具体操作方法。
(4)做好若干本书的传统翻译,积累经验。
(5)几万块钱的风险还是值得一试。
欢迎各位朋友与我交流!特别欢迎您能够动笔一试增值翻译的方法,谈谈您的体会、感想。
高巍(w-gao@263.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