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欧盟和美国共同向世界贸易组织申诉,对中国《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提出疑义,要求中国尽快修改汽车零部件关税政策,放开零部件市场。如果在60天的磋商期过后,三方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世界贸易组织将派出专家小组就争端举行听证并作出裁决。
自去年4月1日起实行的《办法》规定,国内汽车企业符合用进口全散件、半散件组装汽车,用进口车身、发动机两大总成装车,进口零部件价格总和达到或超过整车总价格60%等几种情况的,即被核定为进口零部件构成整车特征,将按进口整车的税率征收关税。欧盟和美国认为,此举实际上等于变相规定了零部件的“国产化率”,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定,也违背了中国入世时关于“废除所有本地化要求”和“降低汽车零部件关税”的承诺。
商务部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吴家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并没有违反承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已经通过立法机构修改了投资法规,不再对汽车生产做本地化的强制性要求;同时也降低了汽车及零部件关税,目前整车关税是28%,7月份将降到25%,零部件关税已经降到10%。吴家煌认为,制定《办法》主要是为了制止某些跨国公司利用税率差逃税。
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中国市场轿车需求猛增,因整车与零部件的进口关税差别较大,从国外进口零部件在国内组装生产,成为不少企业“短平快”的发家方式,以及合法赚钱骗税的途径。《办法》的出台,有效地抑制了CKD组装风,减少了税收流失,本身无可厚非。而世界贸易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保护其潜在支柱产业也是允许的,支持其制定相关政策,营造一个合理公平的竞争环境。
事实上,欧盟和美国联手向中国施压,是有着深层次原因的。对那些习惯了CKD造车的欧洲企业来讲,实现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是比较难的。目前零部件关税为10%,7月份整车关税将降至25%,构成一个15%的税率差,而税率差就是企业将损失的净利润。假设一辆车有占总价60%的零部件从国外进口,如果该车成本为10万元,原来只需交税6000元;按整车征税后,则需交税1.5万元,企业增加了约9000元的成本。假设一年产销10万辆,那么一年损失的利润就是9亿元。如果是豪华车,进口零部件的比重可能会超过90%,损失的利润就更大了。这就导致组装车成本越高,利润越低;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对那些新进入的欧洲豪华车厂商来讲,既然选择了在中国生产,就要与进口车型拉开价格差,而《办法》的实施却让它们进退维谷。从宝马到奔驰,再到刚刚宣布国产的沃尔沃,在它们强调全球统一品质的同时,却不得不正视大批零部件进口要交整车关税的现实。一方面,中国零部件厂商在短时间内达不到其质量要求;另一方面,要说服欧洲零部件供应商到中国设厂,需花费相当大的力气,在没有看到产品畅销之前,供应商们不会去冒险。由于《办法》的实施导致欧洲企业的利润大幅缩水,欧盟对此大动肝火也就不难解释了。
今年4月1日,中国又对汽车消费税进行了大幅调整,排量3.0~4.0升的轿车,税率为15%;4.0升以上的,税率提高到20%。而在新消费税实施前夕,包括北京奔驰在内的20多家汽车企业,也曾联名上书相关部门表示抗议。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对于豪华车厂商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在这次申诉中,欧盟无疑是主力队员,而美国则充当了一个助攻的角色。美国企业在中国的国产化进程实际上是相当快的,除了凯迪拉克作为豪华车会受到直接影响外,美国企业在中国的压力要远低于欧洲企业。美国之所以要充当欧盟的同盟军,其实有自己的如意算盘。众所周知,美国三大汽车企业由于亏损严重,已呈风雨飘摇之势,而与之息息相关的零部件企业也因此食不果腹。为了扶持本国的零部件企业,美国政府准备在海外市场寻求机会,而中国无疑是它们的救命稻草。
据美国政府统计,其2005年对中国贸易逆差达到2016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0%。这一年,中国从美国进口汽车零部件的产值仅为5.42亿美元,而同期美国从中国进口零部件的产值却达到32亿美元,这显然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如果此次申诉成功,中国更改汽车零部件关税政策,美国很可能借此大批量向中国出口零部件,以喂饱那些饥肠辘辘的零部件厂商。
有关人士认为,中国为此作出让步的可能性较低,充其量是在政策执行中对某些“困难户”作一些松动,比如说给某些新进入的厂商一定的宽限期。在奔驰国产后,我国已经承诺在零部件进口税率上,给予其一年的宽限期,而奔驰方面则希望政府能够延长这个期限。对于那些市场份额较大的中低级轿车企业,则没有必要为其网开一面。因为如果一个政策过于宽松的话,势必会有企业在国产化方面摇摆不定,很难说将来CKD组装之风不会回潮。毕竟进口零部件组装既省事又安全,即使是那些已经投入大量配套的整车企业,也难保他们不会由于利益的驱使而重蹈覆辙。
事实上,在全球任何一个市场,本地化都是一个必然趋势。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竞争尤为激烈的市场,就更需要稳扎稳打,走本地化之路。欧盟和美国向世界贸易组织申诉,恰恰是因为它们只看到了短期利益,而没有立足于长远。当欧美企业在自己的老家被日韩企业打得节节败退的时候,它们并没有意识到,在中国市场,这些擅长本地化的亚洲对手具有更大的杀伤力。那些热衷于以进口零部件赚取暴利的欧美企业,在不远的将来,会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本报记者 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