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以演化计算思想做机器证明与推理的构想[2]
演化证明与推理的操作举例与演化类型的初步划分
利其器,自然是为了善其事。现在我们接近了核心的问题,即如何将演化计算的思想应用于机器证明与推理中。
我们看几个证明序列的例子,会有很好的启示。
例子1 设α,β是Kφ中公式,证明:├(α→β)→(α→α) 。
证明
(1)α →( β→α) (K1)
(2) (α →( β→α))→((α → β)→(α→α)) (K2)
(3) (α→β)→(α→α) (M)(1)(2)
这个证明过程是非常简单的,公理(K1)与(K2)等应该是我们的演化证明与推理系统初始化后所具备的,它们结合一定的形式规则就可以证明我们需要的结论。一般的,我们取两个不同家族的公式树进行演化,就有望得到目标公式树,这样的演化过程,我们称之为家族间演化。
例子2 设α是Kφ中公式,证明:├α→α 。
证明
(1)α →(( β→α)→α) (K1)
(2) (α →(( β→α)→α))→((α →( β→α))→(α→α))
(K2)
(3) (α →( β→α))→(α→α) (M)(1)(2)
(4)α →( β→α) (K1)
(5)α→α (M)(3)(4)
这个证明过程中略微有些复杂,整个证明的过程是由(1)中公式展开的。如何寻到(1)中公式,是证明的关键。传统的方法,很难意识到(1),但在我们的演化证明与推理中,寻到(1)是十分自然的,因为(1)中公式与(4)中公式是同家族的,我们只需把(4)对应的公式树的β结点换为β→α结点即可,注意到该公式树的标志集并没有改变,这样的演化过程,我们称之为家族内演化。
所以,若是由演化证明与推理来证明这个命题,成功的轨迹将是这样的:
(1) 对家族(K1)进行家族内演化;
(2) 依据(1)对家族(K2)进行家族内演化;
(3) 由(1)和(2)进行家族间演化;
(4) 引入家族(K1)的公式树;
(5) 由(3)和(4)进行家族间演化,成功。
可以看出,对于演化过程与策略的设计,将是复杂而关键的,这是我们将来的工作重点之一。
例子3 设α,β是Kφ中公式,证明: Ø(α→β)├ Øβ。
分析
这个命题的证明相当复杂,我们简略给出分析过程。
考虑到已知公式树中含α→β子树,我们有如下家族内演化结果:
(1)β→(α→β) (K1)
对于Ø的处理,我们是有倾向性的。将来详细设计有关演化的倾向性,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如果我们知道如下内定理:
(2) (α → β)→Ø Ø(α→β)
(3) Ø Ø β → β
则我们进行家族间演化,可以得到:
(4)Ø Ø β → Ø Ø(α→β) (Tr)(1)(2)(3)
引入:
(5)(Ø Ø β → Ø Ø(α→β))→(Ø(α→β)→Ø β) (K3)
则由家族间演化可以得到:
(6)Ø(α→β)→Ø β (M)(4)(5)
已知:
(7)Ø(α→β)
则我们成功证明了命题:
(8)Ø β (M)(6)(7)
这个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丰富的。
首先,内定理
├ Ø Øα→α和├α→Ø Øα,
是可以另行证明的,我们引入它们,表明我们的演化证明与推理系统要及时记录整理常用内定理,并在新的证明推理过程中使用。
其次,对于联结词,推理过程应该有丰富的倾向性,虽然演化是随机的,但我们给出一定的演化倾向后,收敛速度会大大提升。
最后,(6)和(7)的演化,是一种新的演化方式,因为它们的公式树都不属于任何家族,如此,我们称团体的公式树参与的演化为团体演化。而家族内演化和家族间演化,可以统称为家族演化。团体演化和家族演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但一般来讲,前者比后者更灵活更复杂。设计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将是我们未来工作的核心。
上面的内定理的引入,是在形式系统Kφ中,但在直觉主义逻辑中,公式
Ø Øα→α
并不是内定理。我们的演化证明与推理系统在软件设计过程中,要严格依据形式系统的内容进行开发。下面我们就考虑其它逻辑形态的例子,选取的是模态逻辑的一个简单例子。形式系统为系统K。
例子4 设α是K中公式,证明:□α↔ Ø ◇ Øα 。
证明
(1)α ↔ ØØα ThP15
(2)□α ↔ ØØ □α (1)×SB
(3)□α ↔ ØØ □ Ø Øα (2)(1)×RES
(4)□α↔ Ø ◇ Øα (3)(D◇)×RES
这个证明过程表明,我们上面的讨论的概念和原则在这里是有效的。演化证明与推理的方法,是一个基本的方法。
综上,演化证明与推理在形式化证明过程中是有很好的切入点的。基本上,其演化过程的类型可划分为:
这其中有大量的设计工作,在上述分析中曾提到一些,但在实际的演化计算和机器证明与推理相融合的过程中,肯定还有众多我们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所以,在理论上,与软件系统上,我们要作好协调。边进行理论革新,边接受实践的检验。
演化证明与推理的展望和软件开发方案大略
一直在想,机器何时方能通晓人事。大规模的科学运算与非数值数据的处理,计算机是能够做到了。可是,知人事之微妙,似乎永远是机器的禁区。人工智能发展缓慢;人类的计算能力,计算机已经超过了,可是人类的联想、创新能力,计算机却没有学到。
如果计算机的演化证明与推理是可行的,希望能于此有所突破。演化计算的思想是不拘一格,拥有开阔的视野和自组织、自优化能力,这都能补充传统机器证明与推理方法的不足。如此,我们看下图:
图中,1为基于形式系统的演化证明与推理模型,2为泛型演化证明与推理模型,3为演化证明与推理的语义模型,5为人类活动的识别与理解模型,4为未知的过渡模型。
下面简单叙述这个系统,如上所述,它由5个模型有机搭配共同组成,试图帮助计算机辨识人事。
基于形式系统的演化证明与推理模型,就是本篇文章所重点讨论的模型,也是我们工作的入手点。
形式系统固然可以有丰富的语义解释,但形式系统并不能囊括人类所有的知识、思想,所以我们渴望能寻到一个新的模型,也基于演化计算的思想,来模拟人类的更广阔的思维活动。我们暂称之为泛型演化证明与推理模型。
1遵循“严格形式化原则”,但对于2,我们说,遵循另外一种原则,我们称之为“模糊不违背环境原则”。比如,在基于形式系统的演化证明与推理模型的不同演化过程中,尤其是团体演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公式树,如果不合于我们的目标,我们会丢弃;但在泛型演化证明与推理模型中,只要切合一定的环境因素,我们就把命题保留。二者方向不同,但相反相成,它们在5个模型中结合的最紧密,是我们系统的内核部分。
演化证明与推理的语义模型是内核的语义实现部分。
人类活动的识别与理解模型,是人工智能的各类分支学科的模型,比如自然语言理解与处理模型,计算机视觉理解与处理模型等。该模型不直接和演化证明与推理的语义模型相联系是有原因的。因为这项事业是如此之艰难,各模型的建立完善工作是各自为战的。比如自然语言理解与处理,我看过的最好的模型,是中科院黄曾阳先生的HNC理论。既然是各自为战,HNC理论的模型是相对独立的,我们还无法考虑到相互的需求,那样的话复杂度也太大了。所以,将来我们需要一个未知的过渡模型,来完成它们与系统内部的连接转化工作。
这也就是我们的4(过渡模型)存在的要义。
当有一天我们走向了统一,也就是图5的系统比较完善的时候,我们的计算机将具有人类的特点。人工智能,就算确实的前进了一大步。
这项工作是有意义的,但也是艰难的。我们将由1(基于形式系统的演化证明与推理模型)入手,做塌实的理论革新与实践检验工作。这个过程也将是反复的,而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软件有如下几个阶段需要做评审工作:
(1) 系统的基本建立与部分公式的证明;
(2) 演化过程的优化与系统的扩展;
(3) 基于形式系统的演化证明与推理模型基本完成。
毫无疑问,我们会一如既往的做下去。可以看出,目前我们认为这个方案是有效的;但我们希望能通过实践证明,演化证明与推理是有效的,亦或无效的。
<2003-9-25 初记于武汉>
参考资料:
(1)周北海 著 ,《模态逻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完>
------------------------------------------
声明:本文作者保留所有权利,您若有任何建议请送至percyle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