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人物小传
贾宏,1981年10月入伍,先后组织指挥了十多次防空兵实弹射击及战术演练,参加了数次重大演习的准备及实施工作,负责组织了靶场的搬迁新建和信息化训练系统的建设。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上级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旅团主官。盛夏,位于渤海岸边的北京军区某高炮靶场,高达36℃的气温和近60%的空气湿度,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蒸箱里,闷得喘不过气来。这天,坐在指挥所里的贾宏心里沉甸甸的,一言不发地看着腕上的手表。再过几分钟,一场带有战术背景的防空兵实弹战术演练就要开始了。这是一场没有预案的演练,也是对靶场信息化训练系统的一次全面检验。
“开始!”随着指挥员洪亮的口令声,寂静的训练场瞬间忙碌起来。“发现目标!”、“××号阵地准备完毕!”……各方信息迅速汇集到导演部。盯着大显示屏上不断变换的数据、图像,贾宏镇定自若地指挥着。“打中了,打中了!”阵地上不时传来官兵的欢呼声。看到这些,贾宏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走出指挥所,点燃一支香烟,深吸了一口。是啊,眼前的这一切来得多么不易啊,他仿佛又回到了靶场建设的初期。
1上世纪末,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靶场奉命迁址新建。当时的场区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盐碱滩,只有几丛干枯的野草在寒风里瑟瑟发抖,起风时更是漫天黄土。在整体规划中,贾主任提出要利用迁址的大好机遇,把靶场建设成为技术先进、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现代化防空兵训练基地。
没有办公住房,他们租下一处地方闲置的房屋,简单打扫一下便成了施工指挥部。营建施工,对指挥部的每个同志来说都是新课题。为了不当门外汉,贾宏买来建筑施工方面的书籍,白天在工地协调指挥,深夜挤出时间看书学习。那年5月,指挥部突然接到上级命令,根据形势需要,驻训营房必须在当年7月投入使用。那段日子里,贾宏带领指挥部人员全天候地盯在施工现场,组织施工人员轮番作业、昼夜施工。经过数月连续奋战,终于按时高标准地完成了施工任务。
靶场政委周晓明告诉笔者,为了基地建设,贾主任欠了家庭一大堆“感情债”:老父亲78岁时患了胃癌,他一年难得回去几次尽尽孝心;前年,75岁的老母亲做心脏搭桥手术,他因有演习保障任务,没能如愿回家陪护;去年儿子中考,恰逢导调大厅竣工验收,他又没能好好帮帮儿子;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妻子在离家十多公里远的学校任教,起早贪黑来回奔波,妻子调动的事老贾一拖再拖……
2由于地处海滩,土壤盐碱含量高,当地群众也曾在这里种过树,可都没能成活。靶场基建工程初具规模后,围绕营区绿化问题,贾宏又开始了艰辛的探索。他先后数十次到地方考察,拜访技术人员,化验土质,选择树种,请教防碱措施……即使这样,最初种下去的一批树苗,还是很快死掉了。
这时有人劝他:“老贾,算了吧,这块盐碱地本来就不长东西,别再费劲了。”可贾宏就是不信这个邪:“怎能让官兵生活在没有绿色的世界里?”随后,他带领官兵挖排碱沟、铺隔离层、移土换土,什么活他都带头干。经过反复试验和对比选择,终于找到了合适的草木品种,探索出了一套科学种植法,现在栽下去的树木大都能成活。如今,他们已在场区种植了2万多株乔木、20余万株灌木和8000多亩草皮。到过靶场的人无不称赞说,这里就是“盐碱滩上的一片绿洲”。
3作为防空兵部队的“磨刀石”,靶场担负着检验部队训练质量的任务,靶场自身的训练水平直接影响到部队的训练质量。作为军事主官的贾宏,深知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
成绩评定难是防空兵部队训练多年来面临的难题。以往评定成绩都是由人工现场观测,再进行计算,除需较长时间外,还不能科学分析射击效果,往往引起争议。在贾宏的倡导下,他们同科研院所、学院、部队联合攻关,通过改造现有装备,逐步建成了一套技术领先、功能齐全、能有效解决训练难题的信息化训练系统,克服了传统的人工评判模式存在的弊端。运用这套训练系统,防空射击后不仅可以即时自动测定成绩,还可详细分析每发炮弹、导弹的具体数据,大大提高了评判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来源:解放军报第7版)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