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联邦国防军转型陷入两大困境
联邦国防军的转型涉及到欧洲的安全与防务,牵动着大西洋两岸的敏感神经,将对北约新战略的演进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国防军转型遇到了两大问题:义务兵役制的存废——直接限制了国防军结构的缩小,国防预算不足一一妨碍国防军转型的顺利实现。
义务兵役制的存废
在后冷战的非传统安全威胁面前,现代化的军队从本质上说是职业化军队。有观点认为,对于任何一支军队来说,只从事基本任务训练比进行专业训练花费更多——义务兵服役期一到就要离开部队,将导致额外机会成本的增加。2000年,德国国防军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说,军队职业化每年可以节省35亿欧元好处不言而喻。
但是改革义务兵制涉及到深远的社会和政治后果。自从冷战结束以来,两届德国政府谨慎地避免讨论义务兵役制改革。德国把义务兵役制看成是把国防军与社会联系起来的最好工具,是维持文职控制武装力量的最好办法可防止职业军人专权发动战争,是民主政治的保障。2000年的三份报告都主张保留义务兵制,只不过数量和服役期长短不同而已,现任国防部长也支持服役期为9个月的义务兵制。最近施罗德总理在纪念国防军诞生50周年时讲到,国防军目前在政治、军事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进行全面的结构性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但今后应继续保留义务兵役制,并认为这是国防军可靠的基础之一。议会中5个政党只有基督教民主联盟和社民党支持取消征兵制。
义务兵役制固然有其缺点,但它为职业军人的招募提供了可靠的基础。美、英、法、西等国取消义务兵役制后,都面临着征召不到合格志愿兵的问题。这也是德国不愿取消义务兵的一个原因。国防军究竟应像自诞生之日起那样,始终作为一支义务兵役制的军队,还是向一支职业军队转化,政界对此争论不休。这一问题可能成为联邦议院选举的竞选议题。
因防预算不足
自从德国统一后,国防预算从1990年的575亿马克下降到2000年453亿马克,目前维持在242亿欧元,只占GDP的1.3%左右,达不到北约2%的标准。用于采购、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预算下降更严重,占国防预算的份额从1990年的32%下降到2001年的不足24%l而人员开支所占份额却从1990年的46%上升到52%。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国防预算中人员开支仅占26.04%,研发和采购费用分别占13.02%和20。71%而德国这两部分费用只占3.60%和14.96%。由于国防费用偏少,国防军转型受到了极大影响。 国防军为了顺利转型,建议增加国防预算、提高研发、采购经费的比重。现任国防部长斯特鲁克提出,要把用于现代化装备研发和采购的份额从目前的20%提高到30%。为实现这一目标,有15亿欧元的缺口。在国防预算不可能增加的情况下,只好采取减少军队人员、关闭军事地、某些项目(如军队伙食)私有化等措施。但如前所述,德国在减少国防军人数方面又遇到了一个绕不过去的坎一一义务兵制。而根据美国4轮关闭基地的经验来看,要想通过关闭基地节省开支还需要几年的时间。尽管斯特鲁克宣布关闭105个军事基地,但由于对当地经济产生了相当影响,遭到了地方的反对。
在开源节流成效不大的情况下,国防军被迫缩减了许多武器采办计划:“虎”式攻击直升机采购数量削减一半,“旋风”战斗机现代化改进计划削减50%;A400M运输机采购数量从最初的73架减少到60架I取消海军无人驾驶飞机计划等等。在此情况下,盟国开始对德国联邦国防军在欧盟和北约能否发挥作用表示怀疑。2004年6月的伊斯坦布尔北约峰会上,北约秘书长暗示,德国作为欧盟和北约的优秀成员的可信度和形象受到了质疑。
由于出不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国防军改革,德国政府特别遭到来自美国的批评。自克林顿政府以来,美国一直不满意德国的国防预算。美国把德国看成是欧洲承诺分担防务和危机管理开支的晴雨表。“9·11”事件后,美国更多地依赖盟国,坚持德国应对北约做出更大贡献。鉴于德国国防预算偏低,许多人主张美国应该向德国政府明确表示不满,要求其增加国坊预算、促进国防军转型。然而,在美、欧因伊拉克战争产生的矛盾还阴云未消的情况下,美国要求德国增加国防预算只会导致两国更大的摩擦。 何奇松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