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讯肇始于兔年新春的尼美舒利不良反应事件,引起不少患者的恐慌,该药甚至被恶意称为“夺命退热药”。但在国际药理学联合会发展中国家临床药理学分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药理学教授曾繁典看来,“是药三分毒”,应冷静、平等对待尼美舒利的不良反应,任何药物只有按药品说明书合理使用,才能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
尼美舒利:与其他退热药安全差异性不大
据记者了解,尼美舒利用于儿童退热已超过10年,因起效快、退热效果好、安全性好、不诱发阿司匹林哮喘、价格便宜等特点,成为儿科最常用的退热药。近日,不少消息直指尼美舒利肝肾毒性大的问题,宣称国外禁止将尼美舒利用于儿童。对此,曾繁典指出,尼美舒利与其他儿童退热药不良反应相当。
“判断尼美舒利”利大于弊“最有说服力的根据,是2003年《英国医学杂志》刊出的《尼美舒利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肝毒性的流行病学研究》一文。这一超大样本量和范围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循证医学价值,至少可以证明尼美舒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与同类药物相当。”
——卫生部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专家孙忠实教授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英国医学杂志》刊出的论文肯定了尼美舒利解热镇痛的有效性,并得出其肝毒性与其他同类药物相似的结论。
儿科专家:资料匮乏成儿童用药难题
尼美舒利不良反应事件使人们更加重视儿童安全用药问题,的确,儿童用药剂量的问题也难倒了不少医生。日前,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研究所陈慧中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坦言,“由于儿童特殊的生理特征,成人体内获得的资料不能简单地应用于儿童,且招募合适的儿童进行临床试验也存在实际的操作困难和伦理上的困惑。因此,儿童用药资料匮乏,有些药品说明书甚至标明‘儿童剂量请向医师或药师咨询’。”
“但值得肯定的是,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早期获取药品安全信号的惟一途径,是上市后药品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基础,任何药品都应进行上市后的系统再研究,加强风险防范,做好风险管理。”曾繁典表示,由于国内尚缺乏对尼美舒利用于儿童退热的疗效和安全性的大规模临床试验,所以更有必要在临床广泛使用人群中,按照循证医学原则,观察常用退热药在儿童高热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理学专家:呼吁基层医生合理用药
据了解,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8年6月对尼美舒利口服制剂说明书进行了修订。尼美舒利药品说明书强调,“该药仅用于1岁以上儿童,剂量为5mg/kg•d,分2~3次服用;最大剂量不超过100mg,1日2次;用于退热,疗程不超过3天。”但在实际应用中,不少医生或者家长经常提高给药剂量,以求获得更好的疗效。而非甾体类药物由于药名不同,临床上针对同一患者出现叠加使用导致剂量过大的情况也不鲜见。
对此,曾繁典指出,对大部分患儿来说,必须使用解热镇痛类药物时,医生和家长则需严格按照患儿的年龄、体重来计算药品用量,不可超剂量或者大剂量使用,以防用药过量对儿童产生的危害。
曾繁典还希望,企业和各界社会力量能加强对基层医生进行儿科合理用药的培训,纠正其临床上的不合理用药,使其正确看待药品不良反应,对药品的认识也能更加成熟,从而使公众在面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时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认清所有药品都有的两面性。(作者:邱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