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同性恋,社会是予以歧视还是理解同情?他们又有哪些压力和困难?日前,重庆邮电大学7名学生利用暑期对同性恋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队员们为什么要另僻蹊径选择这样的题目?在调查中什么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昨日,记者采访了远在兰州度暑假的调查队队长司璇。
筹备:遭到队友反对
司璇说,今年3月在看了李安拍摄的《断臂山》之后,她感触很深,萌生了利用暑假和同学调查同性恋群体的念头。不过她的调查题目遭到了队员们一致反对。为了说服队员,司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然后给队员们耐心讲解同性恋的一些现状:大众目前对于同性恋的态度已经从“精神疾病”向“变态说”转变,同性恋群体特别是男同性恋感染艾滋病的比例极高,他们所遇到的压力和困难是普通人无法体会的。而国外早已开始正视同性恋群体,还有了一些对同性恋立法的呼吁。司璇希望通过他们的宣传,能够促使同性恋群体在社会人群中“正常化”并积极预防艾滋病。她的努力最终获得了队员们的认可。
选点:地点定在酒吧
这个7人学生团队成立了,成员都是学校活动积极分子。老师觉得这个题目很有价值,鼓励他们放手去做。有了老师的支持,队员们更加充满信心。他们在网上查询同性恋人群经常活动的地方,最后把访问地点定在酒吧。
调查:同性恋道苦衷
队员们找到几家同性恋酒吧。在弄明学生们来意后,酒吧老板都比较支持,并介绍工作人员、顾客和队员们聊天。“有些老板自己也是同性恋,他们也会和我们聊天”,司璇这样说道。有几个老板开酒吧的目的就是想给同性恋群体提供一个轻松的约会环境。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这里是同性恋群体的家,在这里我们就是一家人,没有歧视,没有区别。”
调查初期,大多队员都感觉有点别扭,但随着交谈的深入,他们的观点逐渐转化了,开始越来越理解这个群体,理解他们很多难言的苦衷。“同性恋之间的感情一般都很脆弱,有时仅仅是靠外表来互相吸引。有这样一个男同性恋者A,他有一个很爱他的‘男朋友’B,但B是一个双性恋,并且有了一个女朋友,B的父母都很喜欢这个女朋友,经常催促B尽快完婚。B不敢违背父母的意思,但又不忍心与相恋多年的A分开,两个人因此都很痛苦,甚至想到过自杀。由于外界的压力实在太大,A和B最后还是分开了,现在B已经结婚了,A自己却不知道这辈子还能不能再找到幸福”。介绍这对被拆散的“同性鸳鸯”的时候,司璇显得很无奈。
尴尬:市民像躲瘟疫
据介绍,在市民中做调查的时候,很多市民对待同性恋群体的态度十分偏激。在问卷调查中,有一位大妈称同性恋“不要脸”。还有人看到问卷就说“你们找错人了,我不是同性恋”。尽管队员们一再解释,但是很多市民还是像避瘟疫一样躲开了调查。但宣传还是取得了一些效果,有些市民在听完队员们的介绍后开始转变对同性恋的看法,并表示不会再歧视同性恋群体。这让队员们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希望:社会都来关注
结束了为期一周的调查后,7位队员又花了整整5天来整理材料。谈到这次活动,司璇感触很多,队员们对同性恋群体的态度已经彻底改变,而且在活动中大家经历了很多难忘的事情。“有一次我们访问完很晚了,就从两路口走到菜园坝,回到学校已经12点了,但是觉得很开心,感受到一个团队所散发的力量。”司璇还表示:“这个活动仅仅是个引子,同性恋问题的研究我们会一直继续下去,用自己的努力去促使社会认同和关注同性恋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