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78岁了,医生建议做心血管支架,但也有医生说,因为年龄偏大,手术效果说不好,意思是说也有可能突发病症,缩短寿命,是这样吗?
你父亲78岁了,有医生说,因为年龄偏大,手术效果说不好,意思是说也有可能突发病症,缩短寿命,的确是这样。
著名心血管领域专家胡大一教授指出: “尽管科学在不断发展,我们也研发出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对抗心血管疾病,但这些先进技术成本很高,无法在许多欠发达国家推广应用。即使发达国家,在用先进医学技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因为再先进的技术和药品都并没有减少发病死亡率,都是一种结果的延缓,对患者是痛苦,对社会是负担。”
胡教授指出: “10个心肌梗死,有9个是可被预测;6个心肌梗死,5个是可被预防的。” 而日益增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通过采取简易可行、价廉和有效的措施如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主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和吸烟)可预防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可显著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我们必须早日有的放矢地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不仅可尽早降低日后发生心血管病的几率,更可以节省不必要的医疗开支,减少疾病的痛苦和患者家庭的负担。
心脏病具有突发性强的特征。有些症状因发作时间短、发作无规律性,往往是患者来到医院,在做检查时又捕捉不到心电异常,造成诊断上的困难,而不能得到及时的医学治疗。因失去宝贵的早期诊断抢救时间,而导致死亡。心血管疾病的死亡原因,主要是急性突发事件,其中有超过70%以上发生在医院之外,
然而,我国现阶段对心血管疾病的控制还是以治疗性干预为主,甚至是“过度治疗”。对心脏进行实时监测和预防性干预仍是一片空白。建立有效的、可以延伸到家庭的救护体系,是提高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的有效途径。
最新面世的“护心宝”,凝聚了当今最尖端的技术,除具备强大的商务手机功能外,还可以测量血压、心电和心脏监测。只要30秒,就可简便地用手机自行采集心电图,将信号发送到“远程心电监测中心”,随时、随地实现心脏监护。
“远程心脏监护系统”,将现代医疗技术和先进IT、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 能够提供实时的远程心电监测和有效的院前预警。配备专业的诊疗医生,为入网用户的心脏健康保驾护航,为广大的亚健康人群,为心脏病患者和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提供一个维护健康的最便捷的办法。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联系紧急救援。对减少心脏病突发事件,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减少医疗费用,起到积极的作用。
要给老人做支架,年龄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要有确切的冠状动脉支架术的适应症。
冠心病的治疗包括三个治疗方案,即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支架)和心外科搭桥手术。
1、药物治疗是最基本的治疗,任何病人一旦确诊,药物治疗要终身维持。
2、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支架):
优点是相对简便,创伤小、恢复快,能迅速解决冠状动脉狭窄,缓解心肌缺血,改善生活质量,一般不受年龄限制。随着介入材料的不断更新改进和手术医生的经验积累,其安全性和远期效果越来越明显提高。当然,复发率还是有的,但并发症远较冠脉搭桥术要少得多。
3、冠脉搭桥术创伤大,风险大,并发症也多,不适合高龄老人。
冠状动脉支架术的适应症是:
1.无症状心肌缺血或轻微心绞痛的患者,经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证实有显著缺血的高危患者;
2. 心绞痛:许多中到重度稳定性心绞痛或不稳定性心绞痛药物不理想者,适合做冠脉支架术。该类患者多数有单支或多支冠脉病变,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成功率高, 风险小,术后心绞痛缓解明显。
3.急性心肌梗塞:冠状动脉内支架可获得急性心肌梗塞治疗的即刻效果, 使更多的心肌得以保护, 心肌缺血时间更少,患者受益更多。
冠脉支架也有其不足或局限性,对多支弥漫性病变,心功能严重受损患者,不适合做支架治疗。
因此,可给老人做一下相关的检查,如动态心电图监测等,有条件可做64排螺旋CT检查,为一项新的无创检查 ,能获得优良的冠状动脉CT图像,可判断冠脉狭窄程度、评估介入治疗术后疗效等。
如老人经检查有明确的冠心病证据,且病情不稳定,有高度的心梗或心脏事件发生的危险性,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等,则应做支架治疗;如病情相对稳定,无确切的支架适应症,或经检查有冠状动脉有多支弥漫性病变,心功能也不好,不适宜做支架手术,则因老人年龄偏高,还是以非手术治疗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