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写完了,不过有关JUNIT的内容,放到后面再写吧,说不定就不要了。在国内对JUNIT看热闹的要比实际去用的多吧,用自动测试方式的开发思路,基本上每个类都要写相应一段测试代码文件,工作量是加了两倍都不至,如果不是项目经理强制推行,程序员谁会想用JUNIT呢?那不是自找苦吃吗?现在的项目都是做完就扔,有些项目甚至都结构一团糟,改都不敢改,更不用说去用JUNIT了。
我朋友的朋友,一个北京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和我聊天时说,他们导师以学校名义低价接下国家某部委的软件单,十个人左右做了六个月,原计划是1个月三个人搞定的,最后却.......。而且做完以后都不敢改,没有总体设计,没有规划,不用设计模式,扛着键盘就上,埋头就写代码。到最后用一根根木头勉强把房子搭起来了,看看和用户要求的样子表面是一样,但却是个危房,里面代码混乱不堪,注释少得可怜,客户要修改一个地方,sorry,不敢改,有bug,sorry不敢动,因为动一处而动全身,改了一个bug说不定就会出N个BUG......。这样的项目绝不少见,而且可以说很多很多。
做事都要估计得宽松一点,因为实际情况经常会超出预期,很多未知的事都会拖慢进度。我在IBM的项目有点这个味道,原定5月结束的项目搞到了9月,不过人数倒没增加多少,控制得很好。而且产品听Grolia说很得客户好评,满意度很高,听到真开心呀,软件都得到客户好评可是真不容易的一件事。
再回到说JUNIT,做一个长期产品的人都知道,开发软件的第一个版本不难,难的是后期维护升级。要能经得住不断的修改就要有灵活而强健的的设计,要保证质量,还要全面测试。测试是质量的关键,再优秀的程序员都会编出有BUG的代码,因为一个系统需要考虑的事太多了,总会有想得不周到的地方,所以测试是必须的。
在微软,一个软件要打包出版,任何一个BUG的修改都要做评估以决定:改还是不改。因为根据实际统计一个繁杂的系统,平均改一个BUG就会生出三个新BUG(不良设计和劣质代码则更糟),打包出版前一刻任何改动都是很危险的。如果决定修改这个BUG,那么修改完成以后,微软还会对此软件重新做一次全面的测试,以确定此次修改不会产生新的严重的BUG。
测试优先,这是长期实践得出的结论,也是JUnit得以发展的原因。要得到同一质量的软件,用JUnit,用3小时编程,10小时维护;不用JUnit,用1小时编程,100小时维护。你选那一种。当然是第一种不用JUnit了,因为国内的软件项目,一开发完成再做过初期维护就不再管了,要升级?OK,重新来过吧。呵呵,现状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