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名有想法的色友而言,拍摄出具有个人独特视角的照片,无疑是一个美好的梦想。而要想获得这样的效果,手中的相机,绝对应如关二哥的“冷艳锯”一般,使起来应得心应手,在青龙偃月之瞬间,而温酒斩获令人惊诧的美丽和感动。这样的相机,既不能过重,而影响便携性,也不能过简而影响其功能和性能。应在举手投足之间,而为其所有着带来摄影的快感而无遗憾。而前不久SONY所推出的高端商务相机V1的升级版产品V3,则正是这样一款不但有着强大的拍摄功能,而在体积与重量上,也堪称适手的相机。
外观和握持稳定性
与早期的V1不同,为了满足准专业摄影爱好者,V3采用了全新的外壳设计。为了增加相机的握持稳定性,V3使用了更为宽大而突出的橡胶覆皮手柄,握持起来相当的舒适。但由于其机身最大高度仍只有63mm,手掌较大的用户小指仍会和使用F717一样处于悬空状态。而在相机的色彩上,V3则一改V1和F717以来的银白色时尚色调,而采用了典雅而不张扬的黑色外壳。这使得V3的总体造型与SONY一贯的时尚风格大相径庭,配合其360克左右的机身重量,更有一种欧洲相机简约而又不使轻便的古朴气息。
CCD和镜头事实上,对于真正注重镜头质量的用户而言,很难有什么可以“一镜走天涯”的镜头存在,盲目的要求相机既具备大广角大光圈的拍摄能力,又希望相机可以在400mm以上的焦距上进行拍摄,其结果则必然是获得一个画虎不像反类犬的东西。与V3所使用的不伦不类的LCD液晶屏相比,V3的镜头则沿用了设计的相当实用而成功的V1的镜头。与时下一些相机追求高变焦比或大广角不同,V3的这只f=34-136mm/F2.8-F4卡尔·蔡司T*4倍光学变焦镜头,虽然在变焦倍数上并没有什么过于明显的噱头设计,但其34-136mm的焦段却是人们在日常拍摄中最常用的。无论是拍摄人像还是风景,这一焦端都远比那些广角或长焦实用的多。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该机的镜头最大光圈只有广角端的F2.8和长焦端的F4而已,如果想用该机拍摄出浅景深的照片或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手持拍摄,就显得有些困难了。CCD方面,V3使用了一块有效像素为720万1/1.8英寸CCD,随着像素的增加,该机的图像的最高分辨率提升到了3072X2304dpi,不但可以满足一般摄影爱好者的出图需要,即使是对于那些商业用户制作展版或经营性图片来说,也是完全可以胜任的了。
而由于V3还安装了原来只有在F828上才安装的real imaging processpr(真实影像处理器),不但使该机的画质因此而获得了一定的提升,更提高了V3镜头的对焦速度,在使用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V3的对焦准确性和反应速度相对于原来的V1有了明显的提高,而及时于SONY的旗舰产品F828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过,在使用中,我们也发现,相对于早期的V1而言,V3的镜头伸出速度不但没有提高,反倒有退步的迹象。虽然其镜头启动时相当的安静,但启动速度却相对而言比较漫长,对于那些喜欢抓拍照片的纪实摄影爱好者而言,显然难以胜任他们的需要。
快门和闪光灯快门方面,V3采用了电子和机械快门混合的快门设计模式,在自动或程序优先模式其快门速度范围为1/8或1-1/2,000秒,而在全手动模式下,其快门速度范围则为30-1/1,000秒,从其快门速度范围的设置上可以看出,最大30秒的慢门速度更适合于拍摄夜景和需要长时间曝光的暗环境照片,而在手动模式下要想以最快只有1/1000秒的快门速度去拍摄那些高速运动的画面,显然就有些困难了。不过由于V3在机内安装了大容量的高速缓存,使该机可以以大约2.2张/秒的速度最多连续拍摄8张700万像素的精细模式图片,基本可以满足普通的连拍工作需要。不过,与大多数商务相机一样,V3的两次连拍的间隔时间还是比较长的,在以256MB的Scandisk CF卡作为存储介质的情况下,V3的两次连拍间隔时间最短的也要在10秒左右,而如果使用记忆棒pro,也需要8秒左右,因此,如果在两次连拍的间隔期间发生什么精彩的瞬间,V3的用户就只能望景兴叹了。
而在闪光灯方面,V3则具有包括慢门同步在内的多种闪光模式,以满足各种情况下的补光需要。与一般的内置闪光灯设计不同,V3采用了全新的内藏式闪光灯设计,在不开启闪光灯的情况下,用户仅能在机身前部看到一个带有SONY LOGO的标志而当按动四方向键上的闪光灯按钮后,在需要闪光灯补光的情况下,其SONY LOGO会自动翻转而翻动出闪光灯来。其设计相当的新颖而别致。同时,为了满足该机内置闪光灯照射距离较短的缺陷(最大也只有3米)V3在其机身上部还配备了5触点热靴,以兼容使用一些高端的外接闪光灯。
ISO感光度和白平衡感光度方面,虽然V3的并没有使用F828的四色CCD而其CCD尺寸也只有1/1.8英寸,但由于使用了真实影像处理器系统和NR降噪技术,V3的高感光度下的噪音控制的还是相当不错的,即使是在其最高ISO800的感光度下,只有在将图像全幅放大的情况下,我们才会发觉其图像颗粒相对而言会变的粗大起来。而在ISO 100/200/400等三个感光度下,其图像噪音总体感觉相当的细微。ISO100
Iso200
ISO400
ISO800
白平衡方面,V3支持包括用户自定义白平衡在内的7种模式白平衡,从实际拍摄的测试样片上来看,在自动白平衡状态下,V3的总体色彩有些偏蓝发冷。而其手动白平衡也相对的会有同样的现象,不过,这种现象是在比较极端的苛刻环境下获得的,在我们使用该机进行实际拍摄时,其总体的色彩还原效果,虽然不够真实,但却因为鲜艳而通透而令人满意。白炽灯白平衡样片
多云白平衡样片
日光白平衡样片
闪光白平衡样片
手动白平衡样片荧光灯白平衡样片
自动白平衡样片
色彩范围和镜头畸变测试为了了解V3总体的色彩范围宽容度和镜头性能,我们使用了HP PS7960的打印机色彩范围标版在V3的RAW照片模式下进行了实际拍摄,从样片上可以看出,总体而言,V3的色彩范围还是比较大的,其各种色彩之间过渡均匀而细腻,层次丰富,基本可以达到一般反转片电分后的效果程度,而在镜头的广角端我们则可以看到,其桶型失真还是比较明显的,毕竟34mm的小广角镜头会为我们带来较大的视角范围,为这一视角范围而牺牲一些,总体而言还是值得的。
标准色域和广角畸变样片
色样平衡样片
图像分辨率测试在这里,我们没有使用一般常用的ISO 12233分辨率标板对V3进行双曲线分辨率测试,而是使用了一般不常用的模糊曲线色彩对比标板和干涉条纹图对V3的图像解析度进行测试,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具有高达700万像素的CCD,V3的总体模糊曲线分值也只有13分左右的photoshop魔棒分解度,其实际图像细腻度远逊色于我们曾经测试过的同为700万像素的佳能G6和S70。
分辨率和色彩校准样片
干涉条纹测试
紫边现象测试虽然采用了各种新技术以控制色彩溢出现象的发生,但由于1/1.8英寸的CCD相对而言还是较小,V3在我们的紫边测试中,还是出现了明显的色彩溢出现象。但相对于一些同类的700万像素相机而言,其紫边现象还处于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
实拍感受在微距拍摄能力方面,V3显然并不适合那些喜欢拍摄小品和花卉的摄影爱好者使用,其最小近距对焦距离也有10cm之多,虽然从实拍效果上看其反映花蕊细节的能力相对而言较为突出,但过远的对焦距离显然并不适合表现过于细腻的小东西。不过,从该机动态抓拍鱼缸的样片上我们则可以看到,V3的镜头性能相当的优秀,不但没有出现一般情况都会出现的偏振反光现象,且其整体的图片效果也给人一种透亮而具有层次的感觉。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两张风景样片上我们也可以看到,V3同样保留了其在动态抓拍样片上所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依靠其准确的多重测光系统,相机在光线较为复杂的逆光和半逆光情况下,给出了正确的光圈快门组合,而最后拍摄出令人满意的秋叶与夕阳。而从V3所拍摄的室内人像样片上我们则可以看到,该机虽然在室内的自动白平衡下,有些偏红,但正因为如此,也使得人物的皮肤获得了一定的优势渲染,看上去更具有皮肤的质感和色彩。
同时,由于使用了全新的降噪系统,V3的夜景拍摄能力也相当的令人满意,从两张实拍的夜景样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其图像动态范围较大,整体图像干净而饱和,虽然整体的画面有些偏红,但看上去也相当的艳丽而夺目。
风景样片1
人像样片1
人像样片2
动态抓拍风景样片2
微距样片
夜景样片1
夜景样片2
机身前部在V3的机身前部,我们可以看到该机突出而宽大的握持手柄,而在其手柄的上部,则可以看到其半倾斜式的快门按钮。实际使用中按动其快门相当的安静而轻稳,颇有欧洲相机隐忍细腻的风格。而在握持手柄的右侧,则可以看到该机的光学取景器、辅助对焦系统、翻转式闪光灯和镜头。与老式的V1不同,V3所安装的镜头相对而言要更为粗壮一些,而其铁灰色的金属镜头圈,则为其增添了一股时尚的气息。机身上部
如果从上面俯瞰V3的机身上部,我们可以看到V3的曝光模式拨盘、夜景对焦/拍摄开关、电源开关、麦克风、以及5触点闪光灯热靴。从V3的曝光模式拨盘来看,该机与F717一样,更偏向于中高级摄影爱好者使用,其金属带橡胶防滑滚丝的模式拨盘上既有专业的全手动(M)、光圈优先(A)、快门优先(S)、程序AE(P)等手动曝光模式也有非专业的SCN和全自动、短片拍摄模式。而机器的部分拍摄参数,也可以在其setup档位进行设置。
反应速度和操作易用性正如前面我们所说的那样,V3的启动速度并不能令广大的快拍一族满意,从打开电源到最后进入拍摄状态,V3要化将近3秒左右才可以进入状态,而在镜头的变焦速度上,该机也其他一些4倍光学变焦的同像素相机相比也明显要缓慢的多,其从广角拉到长焦竟然需要花费2秒左右。不过,在快门时滞方面,V3的表现还能够令人满意,配合相当优秀的镜头对焦速度,V3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对焦、和图像拍摄的工作。其总体表现还可令人接受。而在操作易用性方面,结合全中文的菜单和多种附加功能键以及多功能滚轮,V3的使用还是比较方便的。但于F717相似,在手动模式下,其光圈与快门速度的调节,仍是使用多功能滚轮的点、按拨动来完成,而不能同时调节光圈和快门,与那些准专业相机相比,其操作还有待于改进。电池和存储卡以及短片拍摄能力电池方面,V3使用了一块与P150相同的NP-FR1型1223mAh(4.4Wh)的高容量智能锂电池,在液晶屏采用默认亮度且常开,每拍摄一次来回让镜头从广焦再到长焦变焦两次,每四次拍摄强制使用闪光灯的情况下,该机可连续拍摄530张照片。其电池续航能力之高,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而在存储卡方面,该机则保留了F828的双卡设计,除了可以使用SONY本身的记忆棒或记忆棒pro以外,该机还可以使用CF TYPE I的CF存储卡,虽然CF卡的存储速度相对于记忆棒pro较慢一些,但对原本动态拍摄能力就不算很强的V3而言,兼容CF卡无疑可以降低用户的后期存储卡投资成本。不过,喜欢将V3当作简易DV的用户则最好还是购买一块SONY原厂的记忆棒pro为妙,因为虽然V3支持全新的MPEGMovie VX Fine模式进行640X480·30fps的有声短片动态拍摄,但如此大的分辨率和祯数则对存储卡的要求有了明显的升高,在笔者所使用的三块CF卡中,虽然不乏象Kingmax那样的高速卡,但如果以上面的格式录制短片,在1分钟后,系统就会出现存储线路繁忙的现象而中断拍摄,而只有在速度更快的记忆棒pro上,才能实现这种模式短片的延续进行。
总结
事实上,无论怎样的苛刻测试,其结果也都只能给人一个概念性的佐证而已。一部相机的好坏,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使用者利用它拍摄什么。世间没有完美的相机可以适应各种人的各种需要,正如没有什么轿车具有和吉普车一样的越野能力一样。虽然SONY DSC-V3在色彩还原能力以及分辨率和动态拍摄能力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缺陷,但对于那些喜欢拍摄人物以及风景的用户而言,其过于艳丽的色彩却不失为一个优点。而如果你并不喜欢体育比赛或去街头抓拍动态事件,而更喜欢从容的去拍摄人物或风景,那么V3应该会带给你“青龙偃月而温酒华雄”的快感。机身后部在V3的机身后部,从机器的右上角到最后的左下角我们可以依次看到,EV曝光补偿按钮、对焦模式转换按钮、对焦点转换按钮、AE锁定按钮、光学取景器、状态指示灯、CF卡/记忆棒存储模式转换开关、镜头变焦杆、多功能模式拨轮、显示模式转换开关、四方向多功能按钮、以及菜单和多功能删除组合按钮与直流DC电源接口。
作为一款准专业相机,V3不但具有一般的SONY高端相机都有的高速扫描自动对焦、红外全息对焦、红外夜拍功能以外,还具有特别的自由控制焦点功能,只要按动其机身上的对焦点转换按钮(FEAME),用户就可以使用4方向按钮,自由的在取景范围内任意选择对焦点进行拍摄。这一功能,特别适用于希望在繁杂的场景中突出主题被摄物的摄影用户使用。
在对焦点测试样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笔者专门在相同的场景中分别对照镜子的小猪、瓷猪和小闹钟进行对焦,而V3则分别获得了三张焦点各不相同的照片,各自突出的表现了所需要表现的特殊主题物体。同时,在具备准确而快速的自动对焦能力的同时,V3还允许用户使用其对焦模式转换按钮,配合镜头变焦杆,进行手动变焦操作。不过,虽然这种手动变焦操作起来比较方便,但由于只不过是镜头电感式模拟手动对焦,其实际意义远没有其可自由平滑的选择对焦点有意义。
对焦点转换测试对焦点选择在闹钟上样片
对焦点选择在睡觉的小猪鼻子上样片
对焦点选择在照镜子的小猪鼻子上样片
模式控制照片机身侧、底部而在V3的机身两侧,为了增加相机的握持稳定性,V3都安装了防滑橡胶胶皮,而我们则可以看到其肩带挂钩以及以及USB、音频和视频外接插口,作为一款像素高达700万的高端机器,V3不但支持普通的jepg格式图片,还支持专业的TIFF和RAW格式文件,为了满足大尺寸格式文件的传输需要,该机则使用了USB2.0传输速率的接口模式,使其与在传输文件时的速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而在V3的机身底部,我们则可以看到该机的三角架螺孔和CF/记忆棒/电池舱,由于都设计了防插错销子,无论是CF卡还是记忆棒或电池,即使是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下使用,用户都可以轻易的进行更换。LCD和取景器 LCD方面,V3使用了一块2.5英寸12.3万像素的大LCD显示屏,SONY安装这块显示屏幕的本来目的想来,应该是希望因此而增加V3的买点以推动V3的销售,但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则发现,对于一块屏幕尺寸已经上升到2.5英寸的LCD来说,12.3万的像素值显然是有些过于小了,其图像显示效果不但图像颗粒粗大,而且在显示色彩上,多半时候也总给人一种偏蓝的感觉。同时,由于该显示屏幕并没有使用高亮设计,在阳光直接照射的环境下,其可视角度和亮度效果都非常的一般。可以说,其2.5英寸的LCD大屏设计,在这里显得相当的失败。而在光学取景系统方面,V3也并没有使用象F717一类的准单反式设计,而使用了旁轴取景系统,也许是由于取景器玻璃的投光性较差的缘故,也许是由于只有84%的取景范围的缘故,其光学取景系统的显示效果也如其LCD一样,总体来说有些差强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