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码相机的高速发展,无论是厂商还是经销商都在绞尽脑汁的为产品寻找卖点和突出之处,原因很简单:这年头,缺少卖点的相机的确很难卖得出去。所以近两年来,厂商根据市场需求针对特殊人群,推出了很多款具有特点的机型,比如像索尼T33这样的超薄大屏时尚机、像柯尼卡美能达Z5这样的长焦防抖机、像索尼T7这样的将轻薄进行到底的卡片机、像富士F10这样的高ISO适合夜景拍摄的相机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机型在实际使用中的确给使用者带来方便,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可是某些厂商为了能突出产品的性能,一味的追求参数的完美,推出了像“高像素”、“高清晰”等特点的机型,这种旧酒装新瓶的产品真的算是升级吗?拔苗助长真的能提高相机性能吗?是馅饼还是陷阱,答案其实已经非常明了。
目前市场上高像素的相机是越来越多,而且特别集中在某几个品牌,不可思议的是不到4000元就可以买到700万,甚至800万像素级别的相机已经成为现实。我们暂且将数码单反相机排除在外,仅消费类数码相机来看,为什么同为800万像素,凭什么有的高达7000元,有的只要3500多元呢?是偷工减料,还是技术更新?
·高像素与CCD感光元件的关系

中国有句古话叫:“只有错买,不会错卖”。“高像素”这三个字名堂其实很多的,这里我们首先要纠正一些消费者将高像素和高画质挂勾的想法,因为影响数码相相机成像好坏的因素非常多,其中最重要的要数CCD尺寸和镜头素质。先说CCD感光元件尺寸(CCD感光元件对角线的长度),作为数码相机中的感光成像部分,它就相当于传统光学相机中的胶卷,目前在消费类数码相机中我们见到的尺寸主要有四种,2/3英寸、1/1.8英寸、1/2.5英寸、1/3.2英寸,而像素的多与少,则取决于决定了CCD感光元件上有多少个感光单元,也就是CCD感光元件的分辨率。我们首先来举个例子吧,一辆桑塔轿车,不连同驾驶员本来一共可以3名乘客,大家坐下来都舒舒服服,一点没有拥挤的感觉,可是突然又多了一个人坐在后排,也就是说要坐4名乘客,这样每个人的空间就缩小了,乘坐的自然不舒服。其实在相同像素的情况下,数码相机CCD感光元件的面积越大,单个感光单元的面积也就越大,其信噪比和感光能力也就越强,成像的质量自然就越好。相反,本来5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在CCD感光元件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强行提高CCD分辨率,单个感光单元的面积越小,其信噪比和感光能力也就越弱,成像的质量自然就很差了。




应该说,即便是高端的F828,从300万到800万像素,即便内部图像引擎控制的再好,局部的差距还是存在的,要知道它使用的是2/3英寸CCD,试想,如果使用1/1.8英寸,甚至更小的8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拍摄出来什么样的效果。
特别提示:个别厂商在相机升级的时候,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参数,采用的是提高像素值,不改变CCD感光元件尺寸的方法。这样的数码相机往往在宣传单和包装盒上估计在显著位置标出相机的CCD感光元件像素值和最大分辨率,而隐藏了CCD感光元件的尺寸,即便在说明书中,也只是一笔带过,所以建议消费者在购买类似产品的时候,最好去专业网站或者官方网站,查询该型号产品的详细规格参数,并且与该型号升级之前的产品进行对比。另外还要提醒很多消费者,很多厂商,特别是国内一些品牌,总喜欢在像素上面玩插值把戏,为了弥补在硬件上的不足,使用一些软件来提高像素值,虽然在图像效果上有一定的提高,但比其实际像素值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很多经销商就是将插值像素值同实际像素值的概念模糊,来误导消费者购买。(富士数码相机由于采用特殊的Supper CCD技术,·高像素与图像引擎的关系

高像素并不等于高品质照片,而清楚的照片也并非使用了高分辨率。虽然数码相机成像原理与传统胶片相机并不相同,但总有些消费者喜欢拿数码相机拍摄出来的文件与胶片冲洗出来的照片去比较,这其实是错误的。一般使用者都是习惯性的认为,高分辨率效果等同于低噪点的干净画面,其实对于数码相机来说,整个成像过程并非那么简单。
由于数码相机的图像传感器种类单一,所以相互图像引擎的信号都较为接近,但图像数据的后期处理造就了不同品牌的风格差异,像索尼数码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色彩鲜艳、佳能数码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色彩还原性就很高、柯达数码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色彩有点夸张、富士数码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色彩偏绿等等,而即便是相同品牌,不同型号的数码相机采用的也是不同的图像引擎,它们在接受到从传感器发送出来的数字信号之后,会通过对画面元素进行分析,用相应像素原本的色彩抹去斑斓的噪声点纹,这个过程决定了图像最终的清晰度和噪声表现,同时也影响最终图像的风格感受。如果一味的追求低噪点,用抹染式的算法处理消除图像中所有突兀的信息,则很有可能对表现物体轮廓和质感的信息产生影响;而单纯为了提高分辨率,普遍采用轮廓增强等算法,在线条清晰鲜明的同时,原本隐藏的噪声信号也会趁机显露出来。
应该说,分辨率和噪声是一个矛盾体,而高像素对于数码相机图像引擎的处理能力也有相当高的要求,如果单一的对像素进行升级,所造成的后果,将是图像质量的损失。
·高质量与镜头的关系

提高成像质量、提高像素值,如今已经成为各大数码相机厂商们的共识,如果单一的依靠使用大尺寸CCD感光元件是不现实的,毕竟这受到工艺与成本的限制,但提高镜头的品质却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虽然在“数码”二字凌驾到相机之后,消费者关心更多的是我在开头写到的功能,但殊不知镜头其实才是相机的灵魂,无论是光学相机还是数码相机,镜头都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能够影响数码相机的品质的因素很多,其中能够直接影响成像品质的因素就是镜头,因为镜头是保证成像质量的第一道关。
从结构来看,数码相机的镜头结构和传统相机的镜头相比非常相似,它主要是由多组透镜组成,由于数码相机基本采用的是CCD感光元件,其面积要比传统胶片的面积小很多,因此对镜头解析度的要求就更加严格。我们目前很难给大家一个定论,什么镜头好,什么镜头不好,因为各大镜头厂商如今都采用授权的方式,对数码相机厂商提供技术支持,原厂之说早就已经破灭,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大口径、多片多组、含非球面透镜和镀膜的镜头自然在成像方面有一定优势,另外数码相机采用的光学镜头的解析能力肯定要高于CCD感光元件的分辨率,否则,数码相机即便有很高的像素值,成像质量也受到镜头的影响。
目前,市场上各大品牌的数码相机基本都有自己固定的镜头供应商(多半技术支持),例如索尼采用的蔡司镜头、柯尼卡美能达采用GT镜头、柯达采用施耐德镜头、富士采用富士珑镜头等,此外像尼康的ED技术(镜片)、佳能的IS技术(影像稳定技术)等也被广泛应用在消费级数码相机中。前面,我在技术上的东西说得不少,但终究要想说明的一个道理就是,高像素并非消费者对数码相机评定好坏的唯一标准。这时,有的消费者会问:“5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真的能满足我们的日常需求吗?”,我给你的回答是肯定的,其实300万像素就能满足了,只是如今想找一款这样的相机,的确很难!
以我个人这么多年从业的经验,冲洗普通6寸的照片,只需要1600*1200分辨率,也就是说2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就可以满足这一条件,而2048*1538的分辨率可以冲洗8寸高质量的照片。这是冲洗,而采用专业打印机喷绘(大幅尺寸喷汇的价格只是冲洗的1/2,效果也非常好,所以被很多消费者青睐),对分辨率的要求还能进一步降低。对于那些喜欢将图片在网上交流的消费者,使用800*600分辨率就能够保证照片的清晰度。

另外,采用低分辨率拍摄的好处就是能尽可能的降低在存储卡上面的投资,使用低分辨率设置肯定要比高分辨率能多拍几倍的照片,而图像画质却是一样的。目前一张1GB容量的CF卡售价在600元,1GB容量的xD卡售价在850元,而1GB容量的索尼记忆棒的售价高达14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