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的好,不是冤家不碰头。尼康和佳能这对欢喜冤家,在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是有目共睹的,N家用D50和D70S包了C家350D的饺子;C家就用D20、D30两兄弟来砸N家D200的场子。这是消费者能够直接感受到的,但在另一个普通消费者并不注意的领域内尼康和佳能依旧进行着生死搏斗,而参与搏斗的主角,就是这两家已经淘汰的老相机。

第一局:机身对决
如果要说二手胶片相机机身的数量,那么尼康绝对是冠军,从最专业的F5到入门级别的FM2,可谓是应有尽有。尤其是数量庞大的,F、F3、F4机身群所组成的专业一条龙,让竞争对手佳能黯然失色。虽然我们也有看到佳能F1、FT和EOS-1的身影,但毕竟势单力薄,难以和尼康大军抗衡。

二手相机的质量其实是没有可比性的,尼康和佳能各有各的技术侧重点,因此要分出优劣来着实不容易。为尼康奠定行业地位的是其扎实的机身和硬朗的快门,因此在这两方面表现出色的F系列口碑极好。在偏重手动对焦的单反产品中尼康占有数量和质量的双重优势。而佳能的崛起,凭借的是其在AF时代的敏锐目光,因此在二手市场上,佳能的自动对焦镜头占有优势,在自动功能更全的机身产品领域内,佳能的表现更为出彩。从实际考察的情况看,二手市场中EOS-1出现的概率远高于F5,与EOS-1配套的镜头系统也要比尼康的更全一些。


到了镜头领域,两家的情况就似乎反了过来,佳能镜头的数量要远远超过尼康。不过由于第三方镜头的数量众多,佳能的优势只能保持在和尼康的对比中,而整个二手镜头市场则是完全没有规则的乱局。在镜头的设计上,N家的侧重是于色散和畸变的控制,因此消费者得到的结论是“尼康镜头,锐利如刀”。但是为了取得这样的效果,尼康公司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要保证每个镜头的质量,就势必造成产能的严重不足,同时正统的手动对焦方式对使用者的技术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即使有这样的技术,用起来同样是很累的)。而佳能镜头的最大优点在于“方便”二字,其自动对焦镜头对于机身的支持要优于尼康。USM系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对焦的效率,虽然佳能镜头的成像风格偏柔和,但在产品的实用性上尼康着实落在了佳能的下风。

对于高端极限用途人群而言,尼康镜头的锐利风格显然更具有吸引力,但是高端的尼康镜头数量太过稀少,即使出现也都是天价。佳能的产品同样是天价,但是可供选择的产品数量明显要多,100-400mm f4.5/5.6 500mm f4等大炮随处可见,而尼康就寒颤很多,不要说大炮连“小竹炮”都没有一个。

在影楼和人像拍摄方面,佳能和尼康其实都并不擅长,但从成本控制、受众所接受的成像风格来说,佳能的市场要稍微大于尼康(尼康的50mm定焦f/1.8可是镜头中的极品,强烈建议收藏)。

高端相机往往要工作在极限环境之下,因此外设辅助必不可少;有些摄影师为了达到某种特殊效果,往往会自己动手DIY一点小道具。现在的情况尚且如此,那在相机功能尚不全面的上世纪,各色外设配件就更为重要。

相机最重要的外设应该是闪光灯产品,在这个领域内尼康的SB系列可谓大名鼎鼎,在二手市场上出现率最高的是SB-22系列产品,该产品以其低廉的成本、方便的使用,占据了二手闪灯市场的半壁江山。同时更高级的SB-28,、SB-27也时常出现。相比之下,佳能的EX闪光灯的数量简直比大熊猫还要稀少,在本次笔者走访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现实物。

对比总结:在新机市场上,N家和C家基本打平,C家稍占优势。而换到二手的土壤中,尼康的总体优势确实是相当明显的。总结其原因,无外乎以下两点。
第一:二手市场的消费群体更偏向专业而有闲暇的用户,其总体的采购思维就是“玩”器材。在该思维下,成像质量以及产品本身的气质成为了消费者最关心的因素。尼康相比佳能而言,光学厂商的底蕴更加深厚,优秀的产品线渊源流长,是其能主导二手市场的根本原因。而佳能的失利并非由于技术实力的不及,而是在于其产品过于现代化的气质和偏重于实际工作的用途倾向,和中古风格的二手市场不合拍,因此在佳能在二手领域争不过尼康。

虽然尼康的老产品能够在退役之后彻底的压倒自己的死对头,不过尼康公司却未必乐意看到这样的结果。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尼康公司肯定不会放弃对于老产品的维护,但尼康维修能力的缺口是世人所共知的。老相机的交易越旺,带来的维修压力也就越大。而尼康承受这些压力的前提却是本公司没有一分现金的入帐,这样的买卖恐怕没有多少企业愿意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