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松下防抖动卡片机的开山鼻祖,和FX5一样都是在2003年10月推出。这款机型在当时的名堂可谓响当当!采用徕卡(认证)镜头,采用MEGA.O.I.S光学防抖动装置,4张/秒的连拍,还有27mm的厚度。在当年家用数码相机还比较贫乏的时候,拥有比较高端的配置,而价格又比较廉价的机型确实不多!
待拆机型FX1的正面
而如今,春色依旧,面目已非。不过,它延续下来的FX系列,却具有相当的诱惑力,例如同样配备徕卡镜头和光学防抖动的FX9和FX01,凭借各自的特色,目前也是家用市场的中坚。徕卡镜头,防抖动,还有数码相机相机的CCD,集成电路板,液晶屏幕等等,它们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为此我们找来已经损坏的FX1,并进行细致分拆。对了,提醒大家,如果对“徕卡”、“防抖”或者松下有特别感情的消费者,请慎重观看以下画面。(点击以下小图可观看大图)
为了节省大家时间,拧螺丝那一残忍一幕就免下来了。上面大家看到的是拆开前后机身面板,卸出镜头、CCD、电路板、存储卡槽和电池以后的“残忍”场面。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它的CCD系统。
上图中,器件中间发出蓝色光亮的就是松下FX1的CCD了!在CCD的上方还有一个透明的盖子,具体配件的名称不详,但对CCD进行了密封,可防尘。
上图把透明盖子拆卸下来以后,我们就可以清楚看到CCD的真面目了。资料显示,这是松下公司自产的1/2.5英寸330万像素CCD。另外,CCD组件的下方是CCD数据排线,和处理器相接负责数据传输。而上方的则是镜头组件。
来张组件的放大图,可以看到CCD的部分细节了
更清楚了,在手指面前,CCD显得相当小
再来两个角度
CCD背面的处理电路
上图是CCD的数据传输排线和机身电路板的连接接口。在电路板中,估计中央位置上的器件就是松下的维纳斯修正引擎了,但我们并没有看到相关的“Venus Engine”标记。
看了上述关于CCD和周边组件的介绍,现在我们来看看这款机型所采用的徕卡镜头的内部结构:
单独拆卸下来以后的镜头。右上角是光学取景器,右下角和右边中间是变焦组件,包括电容、驱动马达等。下面,我们就来更仔细地研究下这个镜头
拆开了第一层镜头外圈,塑料外圈附设着电源系统和驱动系统,外圈的内部有螺纹,和左侧镜身上的螺纹对应,用于驱动镜头伸缩等。(镜头背后的是相互连接着的CCD,这在上面已经介绍过了)
再拆开一层外圈,镜头主体好像含羞答答的,一直躲在里面。不急,我们再拆!
还是看不到“赤裸裸”的镜身,没法,继续拆!
终于,我们见到了镜身的庐山真面目了(上图右侧)。其实整个镜头拆卸的过程是比较容易的,没有螺丝固定,只有卡口。不过看看单单外圈就有4个,不得不让人感叹数码相机的复杂结构!
再来张镜头组件“全家福”写真!
拉近一看,这个镜头有点“古怪”。当然了,又徕卡,又防抖!没错,认准这厮,它就是我们这次研究的主要对象了!
镜头的背面,本来是和CCD组件连接着的,给拆下来了。在镜头背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电路,当然,还有中间位置的快门(不是真正到快门结构)。
仔细看看镜头的正面,结构还挺复杂的。传说中的徕卡镜头终于露出水面了,还有蓝色镀膜的,美!但是,松下的MEGA O.I.S防抖动系统在哪里呢?还有两枚螺丝固定,继续拆开来看看。
找不到这么小的螺丝刀,急!用尖锐的刀片头替代,拧啊拧,终于给拧开了,原来里面还有一片天地。终于看到了……
终于看到它的镜头背面了,还有一个镀膜的透镜--徕卡镜头的前后镜片都给我们看遍了。此时大家可能会发现,透镜周围有“猫腻”--左右两侧的轴杆!好,我们来继续看看。
经一轮研究和查资料,我们终于认定这个就是松下的MEGA O.I.S防抖动系统中的浮动轴。两个轴分别可以上下和左右运动,通过这个运动还可以控制镜头前镜片组的运动,而后部的镜片组则保持静止!浮动轴所在的组件估计就是抖动感应器和控制器了--负责感应抖动的幅度和方向,并传递信息到驱动系统,驱动浮动轴运动,来实现光学防抖动功能。
换个角度来看,比较清楚了。通过这些图片,相信大家对FX1,或者说数码相机的镜头结构,防抖结构已经有一些感性认识了。
上面的图片就是我们前面介绍的镜头组件,快门组件和CCD组件,也是光线从射入到转换成模拟信号的过程。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款机型其他方面的内部结构:
这个是液晶显示屏的正面,两年前数码相机的屏幕都比较小,1.8英寸是主流,FX1的屏幕是1.5英寸的。
屏幕由两条线提供数据资料和电源。较大的排线是数据传输排线,较小的是电源线,两者分别查在电路板的相应位置。
液晶屏旁边的按键排线则简单多,而且没有单独的电源供应线路。
回到它的光学结构--光学取景器。它的主体结构设在镜头的外圈上。
光学取景器主体,正面近距离看要清晰明了一些。周围还有少许灰尘,但要“漂流”到镜头内部,比较困难,家用数码相机的镜头防尘一向比较不错的。
在光学取景器的旁边有一个转轴组件,用于在变焦时调节光学取景器内的透镜位置,从而在取景器中形成变焦效果。
再来看看机内结构,镜头圈所在位置的右侧是电路板,上方是闪光灯组件。
电路板正面图,左侧的是日本ELPIDA公司提供的内存模组,中间估计是它的影像处理器了。左侧的两个座式接口用于连接CCD组件中的排线,将CCD成像中的原始数据传输到电路板中相应的部件进行数据处理。
另一块电路板,背后带有存储卡插槽,是图像数据最后经过的一块电路板。
两块电路板通过一个较大的接口连接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电路板背后的存储卡插槽。
从镜头成像到CCD生成模拟信号,然后经过多个数据处理器的预算,最终生成数码影像,并且存储到相应的存储卡中。至此,整个数码成像的过程就完成了。
拆解后的“全家福”(一)
拆解后的“全家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