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华民族园景区介绍
中华民族园座落在北京亚运村西南,位于京城“龙脉”北中轴线上,与中国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毗邻,占地约40余公顷,

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中华民族园)是一座复原、收藏、陈列和研究中国56个民族文化、文物、社会生活的大型人类学博物院。它的建成和开放,填补了中国没有大型人类学博物馆的空白,标志着首都文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标志着首都拥有了目前全国最大的民族文化保护、展示和交流的基地;标志着首都又有了一个充分展示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崭新的窗口。”
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中华民族园)是国家奥林匹克公园的文化活动中心,占地50公顷。园内规划建设中国56个民族博物馆分馆和景区,现已建成40余个民族的博物馆分馆和景区、百余处民族景观、200余座民族建筑、主展馆2处。其余部分将于2008年之前全部建成。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中华民族园)的建设,被列入北京市“八五”建设和建国50周年大庆的重点工程,自始至终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支持,得到各级民族地方政府和群众的热情帮助与参与,得到海外爱国侨胞的全力资助。

纳西族建筑
纳西族景区占地4032平方米,建筑面积2060平方米。建筑复原为云南省丽江古城的纳西族城镇民居典型建筑,“砖瓦结构”,均1∶1。规划布局按丽江古城“四方街”街道形式,全长90米,最宽处5米,最窄处3米,特点为主街傍河,小巷临渠。丽江古城是“中国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之一,来往的马帮商人使这里成了贸易中心。“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中心广场。四方

白族建筑
白族景区占地7168平方米,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建筑复原按云南省大理地区“喜洲”“周城”的白族典型建筑,砖瓦石结构,均1∶1。规划形式为城镇式“街”。由城门、主庙、戏台、集贸市场、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茶社、蝴蝶泉等建筑,组成了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比较发达的白族文化与经济状态。
白族民居建筑多为内相院落式封闭建筑组合,其典型布局为“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形式。共同特点是把建筑空间进行3分隔,大天井的大空间周围是堂屋、卧室等主要生活及活动区,而漏廓分别安排门厅、厨房、畜圈等辅助用房,布局合理,主次分明,相应相辅。民居外装修的处理是白族民居建筑与文化、艺术融合的特点。
民居的外部均以白灰、墨画为主调,点缀以石蓝、赭色等彩画,色调素雅,线条流畅。木屋架,青瓦屋面,青石板封檐,与高原地区的大自然空间色彩相映,使建筑、人、环境融为一体。照壁是该院落空间处理、利用最好的形式。照壁由对称的高低两台滴水组合而成,利用大面积白粉墙,反射光线,不仅增加围绕其三面室内房间的采光,延长了高原地区的日照时间,而且使狭小的天井豁然开朗。
羌族建筑

羌族景区占地3575平方米,建筑面积936平方米,建筑复原按四川省阿坝、北川、岷江上游羌族农居典型建筑。石结构,大面积用碎石块砌筑,均1∶1。规划形式为高山寨子,由四房人家组成。
羌族民居建筑充分利用险势地形,就地取材建造石室碉楼,聚居御敌,易守难攻,属防御性建筑,故窗口均较小,往往几户人家连片,建筑浑然一体,犹如石山上长出的一般。这里复原的是四川汶川地区羌族民居———是座四户相连的羌族石楼建筑,呈方形、平顶。各户均为三层,底层圈养牲畜,堆放杂物;中层住人,设卧室、锅庄(即火塘)和神龛;上层存放粮食,屋顶平台可晒粮晒衣,并可供老人休息和孩子玩耍。屋顶用白石头砌神位,是人们祈祷敬神的地方。羌族民居室内空间处理非常“现代化”,每一户及相接的另一户,都拥有独立的天井和相互共用的高低不等的活动空间。他们充分利用坡地的垂直高差,既解决了石结构房层高的问题,又完成了防御性的需要,使四户的高、中、低都能相连、相通,一但有了外侵敌人,每个空间又可独立封闭。平常这些灵活的自由空间,都成了每户之间交流感情的生活场地。
侗族建筑
侗族景区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71平方米,建

鄂伦春族建筑
鄂伦春景区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平方米。建筑复原按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族典型民居,均1∶1。规划形式为村。鄂伦春族民居又称“仙人柱”,俗称“撮罗子”。鄂伦春族长期从事游猎和采集的生活方式,居住建筑简单实用,便于拆搭。“仙人柱”以一根树干为中心,把数十根桦木或柳木杆按圆形排列四周,下端置入土中,上端均向中心倾斜,相交固定在中心树干上,构成圆锥形框架,外苫桦树皮或兽皮。外用皮条捆扎牢固。室内正面只准男人坐卧,右侧为老人席位,左侧为晚辈席位。“仙人柱”中央终日燃烧着篝火,用以煮食取暖。
傣族建筑
傣族景区占地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47平方米,建筑复原按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典型建筑,均1∶1。规划形式为“寨”。傣寨由寨

游人在参观民族村寨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和参与各民族歌舞、节庆、生产、竞技和技艺等表演活动。每年夏季晚间的民族博物馆,是北京的一大亮点,更带给游人独特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