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羊城八景之一
广州城隍庙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是明清时期岭南地区最大、最雄伟的城隍庙。据历史记载,广州府的城隍由于是受省级长官拜谒,地位比本省其他府城城隍高,到了清雍正年间,广州府城隍升格为管辖全省的都城隍,广州府城隍庙升格为都城隍庙,曾被评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1920年拆庙建街时,拆去拜亭前的建筑,铺成了一条长达280米的大街。1993年被列为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不对市民开放。
市民烧香限3支
2010年10月30日,耗资2000万元修复的广州城隍庙正式免费对市民开放,恢复烧香等传统民俗活动。新建成的城隍庙将允许市民烧香祈福,但只能用城隍庙提供的环保香,每人限领3支。至于3支香的价格,则由市民按照捐献功德钱的形式给出,不限制金额大小。
简介
城隍庙原是供奉守护城池神祗的坛庙。据道光年间修纂的《南海县志》记载明洪武三年 (1370年),诏封天下神,规定各府、州、县设立城隍之神,前奉木主,后塑神像,于每年的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拜祭。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后经多次重修,先存建筑是清中期风格。随岁月流逝,昔日的建筑多已不存,仅大殿及拜亭尚在。拜亭绿琉璃瓦歇山顶,面阔6.2米,进深7米9架,檐柱及金柱各4根,均为花岗岩抹角楞柱。抬梁式构梁,用如意纹驼峰斗栱承接,雕工较精细。大殿为人字形风火山墙,瓦面坡度陡峭。大殿及拜亭基本保存完整,现为广州试验仪器厂车间。
历史沿革
广州城隍庙位于中山四路忠佑大街内的广州城隍庙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是明清时岭南最大城隍庙,现存的城隍庙乃清代重建,目前仅余大殿与拜亭。1993年被列为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对城隍庙最早的记载是在唐朝,有个叫崔炜的读书人进入赵佗之墓,遇到羊城使者的神人,归来后谒见城隍神,见其貌与羊城使者相同,于是备酒肴祭祀,并扩建了城隍庙。 地方长官都要拜谒地方神,广州府的城隍由于是受省级长官拜谒,地位于是比本省其他府城城隍的高,庙自然也建得更为高大了,有仪门、中门、拜亭、大殿、廊庑等,只可惜1920年拆庙建街时,只拆剩现有的大殿和拜亭。到了清雍正年间,广州府城隍升格为管辖全省的都城隍,广州府城隍庙升格为广东的都城隍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