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国务院给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定位是"技术中心"和"创新基地",可是走到今天,中关村正远离技术中心这个初衷。
·"除了技术研发,中国别无选择。"这是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给中国企业家们的发展良策。而以中关村为代表的科技园模式却为何无法承载中国技术突围的重任?
专题主要文章来自:《环球财经》、《经济》、《中外管理》
重要推荐:免费订阅网易高端阅读(电子杂志) 编辑:潘磊
--------------------------------------------------------------------------------
也许以后人们将愧以中关村来吹嘘以前的所作所为
中关村高科技园,曾经是一个辉煌的名字,一个令国人自豪的名字。若干年前,这个名字是知识的象征,是创新的先锋。“知识英雄”在这里产生,“知本家”风暴从这里蔓延到中国各地。作为中国的硅谷,中关村曾寄托着我们技术腾飞的希望。
然而,近几年中关村IT企业的“生命周期”非常短,1—5年间,约有20%—30%的初创企业面临倒闭。另有统计说,在中关村,每9分钟就有一家中小企业消亡。
离开!离开!
公司——没有吸引力:崔涛所在的IT公司正在搬离中关村,到朝阳区落户,问及原因,他说:“公司的地点选择,首要考虑的是公司业务和客户需要,选择那个离客户近的、办事比较方便的地点是首要考虑的因素。至于优惠政策,已经不能成为吸引IT企业的要素。”
人力——动荡的环境:四年间,记者的一位朋友小刘已经换了5次工作了,平均不到一年换一个公司,所以现在身边的朋友都懒得再记他新公司的名字了。他换过的公司有的存在着,有的萎缩了或消亡了。高跳槽率虽然不是IT行业的专利,但人才的震荡必然发生在更加动荡的环境中,却是不可否认的。 [详细内容]
--------------------------------------------------------------------------------
如果你是IT从业人士,你会选择在中关村发展么?
会 中关村适合创业和个人发展
不会 中关村的整体环境并不好
很难说 要看是否更公司业务和客户需要才决定
【投票结果】 【发表评论】
相关专题:一次性的中关村
--------------------------------------------------------------------------------
借鉴1:台湾新竹园区的融资经验
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为了发展IT,不仅兴建了新竹园区,而且在一些共性技术的研究上,我国台湾地区政府出钱发展。当技术进入产业化之后,台湾引进了大量的风险投资,譬如HMQ这样的基金,这在短期内使得台湾企业迅猛发展。
这些企业发展起来后也开始学习HMQ们的经验,参与对其他企业的风险投资,我国台湾地区政府对这些弱小风险基金用抵消所得税的方式进行扶持,也就是说,如果企业当年投入了20%的营业额作为风险投资,那么只征收80%的企业所得税。这一举措,使得台湾地区的风险基金迅速崛起,甚至出现台湾地区本土的汉鼎基金吞并HMQ的事件,成为VC业内一段佳话。[详细]
一直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被称为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的“歌德巴赫猜想”。
目前中关村的资金来源分为四部分:一是风险投资。二是依靠企业的私募和地下金融来完成;三是来自中央相关部委的专项资金,譬如火炬计划以及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司掌握的一些资金;四是北京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资金,这包括海淀区为代表的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北京市工业促进局的资金等等,大致就是这三方。[详细]
析因:申请手续复杂—中关村的中小IT企业要从这些机构中获得贷款和融资,相对来说比较困难。"我们需要融资的数额不多,也就区区300万元。可是我们尝试了各种办法,譬如找中关村担保公司进行担保贷款,还有尝试项目贷款,但是依然没有着落。"中关村IT企业的一位负责人抱怨说。
对大部分中关村的中小IT企业而言,如果要获得贷款,不但要提供抵押物以外,其贷款的费用也便宜不了多少,而且从准备材料到申报,手续极其烦琐。[详细]
管理架构异常复杂——各级地方政府机构都有资金注入,资金渠道的多样导致中关村企业相对分散,上地、中关村、朝阳区都有,这使得北京的投融资不方便引导,中关村的管理架构异常复杂。倪正东说,“如果有事,我们应该找科技部、商务部、北京市政府、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政府,还是朝阳区政府?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管理体系,不像上海和深圳,市政府说了算。”[详细]
企业私募或地下金融成为主要来源:对于融资,每家企业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据了解,常见的就是企业私募,甚至地下金融,凭借几个合伙人的原始资金作为启动资金,在后续发展中根据项目进展再找合作伙伴,吸收进一步的资金。
弊端——可是,依靠私募和地下金融是金融严重滞后的表现。对于成长期的企业,靠自有资金和利润来滚动发展,也是紧张和埋藏隐患的。中关村经常出现“人间蒸发”的公司,一些甚至就是因为缺少区区几十万元资金而导致无以为继。[详细]
--------------------------------------------------------------------------------
“在中国这样一个竞争相对较弱的国度里,至少要连续四年保持50%的高速增长的上市中小型公司才能称得上是瞪羚企业。”方兴东认为,在中关村除了联想方正之类的企业外,几乎看不到其他企业的影子。
·畸形的发展之路
一位熟悉中关村企业现状的人士透露,中关村其实没有“无来由”的公司,即使有,也很难存活。“十年前,几个哥们联合攒个公司去赚钱的事情根本不可能了。”这里的“来由”,指的是各种靠山,也就是说,很多企业是靠开发政府资源拿到项目过活的,项目是这些企业的生死线。
所以,这些企业不必在技术研发上下太多功夫,而是谁占有资源、谁拿到项目,就搭一个草台班子,或转包他人,同样意味着财源滚滚、高枕无忧。应该看到的是,这样的发展模式为权力寻租制造了空间。显然,期望这样的企业实现技术创新是不现实的,而长此以往的示范效应,将使中关村中小企业走上一条畸形的发展之路。
·寄生虫式的校办企业
在中关村,高科技企业的另一种存在状态就是依托高校或科研院所的校办企业,在把实验室产品转化为产业化、工业化产品方面,校办企业的确功不可没。由于校办企业的特殊身份,尽管改制的锣鼓敲得震天响,并纷纷扬言“脱钩”,但它与普通民营企业相比,除了人才优势,还是有一定的优越性,那就是它可以获得学校或国家支持,包括不菲的资金。
对于处在资金饥渴状态的中小企业来说,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很多企业因为一出生便是寄生的身份,使得它们渐渐养成了寄生的“恶习”,没钱了伸手要,技术研发和技术进步缓慢而被动。
--------------------------------------------------------------------------------
小调查
你是否认为中关村已经失去了创新力?
是 否
【投票结果】【发表评论】
看衰——中关村旗帜迷失:
尽管联想风头正劲,方兴东认为这并不代表联想的技术创新得到了质的飞跃。同样作为中关村旗帜同方等公司,也已经在多元化的道路中迷失,丧失了真正的科技创新力。而中国目前真正能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中,诸如华为、中芯国际、TCL等公司都不是诞生在中关村。
个案——联想:联想今年20岁了,其营收已经4年没有实现增长,并且联想95%以上的营收都是来自国内。这对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截至2004年12月初,联想的市值在8亿美元左右,这仅仅和盛大差不多。方兴东表示:“如果华为成功上市,其市值起码是联想的10倍。这不是简单的超越,而是联想远远的被他们甩在脑后。”[详细]
看好——芯片企业将重新创造奇迹:
中关村里一批新锐的芯片(IC)设计领域和网络安全领域公司正在崛起。业内人士认为,2005年中关村的中星微、德信无线、百度、大唐微电子等企业可能在纳斯达克第三次上演中国奇迹。
个案1——中星微:一家仅有5年历史的企业,其研发的数字多媒体芯片已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40%以上的份额,并被惠普、罗技、三星、富士通、飞利普等国际知名企业大量采用。 [详细]
个案2——大唐微电子:大唐微电子已经是中国最大的芯片设计企业,拥有IC卡芯片、手机SIM卡等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2003年大唐微电子在高端SIM卡市场中的占有率排名第一,其身份证专用芯片已于2004年全面进入第二代身份证市场。 [详细]
悲观:正在远离——创投减少: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创投总额达到12.69亿美元,其中上海占据了27%,北京占19%,屈居第二。[详细]
IPO能力差:截至2004年12月,中国有9家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其中包括广为人知的盛大、携程、灵通网、腾讯等,这都不是中关村的公司。方兴东认为,中关村在高科技领域一直在全国独领风骚,按照正常的规律,在这9家企业中,起码应该有五六家是中关村的。而事实却与此背离,这不是偶然性可以解释的。[详细]
乐观:产业周期并未到来——对于中关村企业的IPO不尽如人意,汪潮涌认为,高新产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定格在两三年这样短暂的时间范围内评价中关村的生死。关于2004年中关村公司IPO很少,汪潮涌认为是产业周期的问题。[详细]
信中利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潮涌认为,2003年上海名列榜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芯国际获得了巨额融资。2004年,上海获得了一笔6000万美金,一笔5000万美元的投资,包括中芯国际上市以后对整个产业链的拉动,使得很多VC做出选择的时候,天平偏向了上海。[详细]
--------------------------------------------------------------------------------
比较:硅谷的发展模式
对以高科技IT为主的草根群体的支持:如果我们把高科技企业的历程分成五个阶段——创新期、成长期、成熟期早期、成熟期晚期和衰退期,那么硅谷把资源、网络、机制甚至文化重心都放在了前两个阶段上。可以说,硅谷是高科技的育婴室和幼儿园。
中小企业的天堂:硅谷的成功不在于有英特尔、惠普和思科,而在于它年复一年不断地为这个产业,为整个世界提供新的公司、新的技术、新的产品。硅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辉煌,就在于它是中小企业的天堂。
推崇校园文化: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高科技领域的商业文化在本源上与校园的创新文化一脉相承,就是对科技创新价值观的执著程度。斯坦福的校园文化是硅谷成功的灵魂,而反过来,硅谷的创业文化也不断改变并提升着斯坦福的校园文化,使斯坦福大学始终挺立在高科技产业的最前沿。 [详细]
钟情于大公司之误:地价的上升,固定成本的增长,使许多中小企业被“挤”出中关村,与此同时,财大气粗的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入驻。2003年9月举办的第六届中关村电脑节上,有报道说“仅中关村软件园就吸引了西门子等全球知名的六家企业。”
中关村某科技园的一位负责人公开宣讲他的观点,他认为,要把科技园定位在高层次上,只有把国际化的公司引进来,才能带动本土企业的国际化,技术才能进步等等,蓝图描绘得非常宏伟。
间接压制了中小企业的创新:对于中关村,把注意力过度集中在吸引世界500强上,甚至搞总部经济等,虽然短期内会拉动GDP的增长,成绩单上的成绩会比较好看,但是这是以破坏中关村的”生态“和原貌为代价的,IT巨头的入驻将导致房价上涨、商业气氛浓郁,这直接将资本不充裕的创业型小公司推向深渊,也因此使更多的中小企业日益陷入大公司附庸的地位,靠赚取边缘利润滑入步履维艰的境地,从而彻底失去创新能力。 [详细]
披着软件的外衣做地产
80年代初期,推动中关村发展的是一批具有科技背景的企业家,政府处于协助、服务的地位。确定建设科技园区后,政府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各区、各届政府都把GDP高增长作为自己的目标,于是出现了倚重房地产的发展态势。
因为地产业的大量介入,使中关村迅速变得“昂贵”起来。在中关村,现阶段该地区几乎所有地产项目,无论是办公物业还是公寓都将第一轮消费群体定位在中关村的IT企业。
据了解,中关村的房价与CBD不相上下,而中关村中小型企业占绝对大的比例,10到50人的公司占到80%,私营企业占80%,很显然,这些创业型企业资金非常紧张,特别需要节约成本,高额的租金无疑会为他们的起步带来巨大压力。
“中关村已经逐步演变为以出让土地、环境资源,以市场吸引资金、技术投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以大量创新的科技成果走向市场而带动经济发展的局面并未出现。”[详细]
--------------------------------------------------------------------------------
小调查
你认为中国的技术创新主要靠什么来推动?
企业自主研发
政策支持
完善的融资体制
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基地
【投票结果】【发表评论】
差距巨大:近15年来,外国企业和国内企业在中国申请专利的比例是6.4∶1.IT领域外国人在中国的发明专利占90%,计算机领域占70%,医药领域占60.5%,生物领域占87.3%,通信领域占92.2%.中国虽已经成为IT产业大国,但由于微处理器等关键技术为跨国公司所垄断,国内企业不得不面对产品采购成本高而附加值低的局面。[详细]
"市场换技术"破灭—多年以来,中国“以市场换技术”之路推动工业的发展,但“以市场换技术”的美梦的破灭几乎在各个领域重复。比如,中国的汽车企业已经掉进了“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和“能力弱——依赖——越依赖——能力越弱”的双重怪圈。在IT领域,由于核心硬件、系统软件开发长期滞后,使得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进展缓慢。在工业、制造业领域,因为缺乏先进制造工艺技术装备的规模开发能力,谁来装备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详细]
研发创新能力是一道绕不过的槛——那些正处于极度的战略焦灼,无所措手足的中国企业——比如凭贸工技经营思路一度风光无限目前却焦头烂额的联想,恰恰就是轻视技术研发并自鸣得意的企业典型代表式。一批正在黯淡下去的明星企业不得不承认,不管市场的道理有多少条,拥有过硬的研发能力是一条终究绕不过去的硬道理。以联想、海尔为代表的贸工技路线无可挽回地让位于以技术研发立业的“中华”(中兴、华为)路线。”[详细]
--------------------------------------------------------------------------------
你认为限制中关村发展的最大问题在哪里?
多头管理
融资难
地产业的兴起
【投票结果】【发表评论】
--------------------------------------------------------------------------------
比较:台湾新竹园区的发展之路
1、大规模基建、制定优惠政策阶段: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于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积极颁布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吸引园区外高科技公司来投资设厂。
2、高科技标准化生产主导阶段:企业数量增长迅速,但企业活动主要以高科技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为主。
3、研发与生产平分秋色阶段:从1990年开始,民间资本开始大举进入园区。当局不再是惟一先进技术资源的代理者与主要资本引导者。跨国公司的地位也在削弱。
4、力图研发活动为主的阶段:经过20年的发展,园区基础资源已不敷使用。台湾当局转而倡导研发设计类产业的发展。
多头管理——体制之弊:中关村科技园目前事实上是由中科院、高等院校(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一批高校)、北京市政府、海淀、朝阳等区政府进行多头管理,其中各政府、各部门都存在与自己相关的利益,而利益关系又没有协调理顺。例如北京市和海淀区搞了一个海淀西区,清华、北大又搞自己的科技园,共有数百万平米的建筑面积,而中科院还要搞一个东区,其实质都是房地产开发,成为及其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详细]
政府影响力的副作用:随着中关村影响越来越大,其资源(政治资源、市场资源和其它资源)越来越丰富,政府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有“能量”。这时,要保持游戏规则的制订者和裁决者的相对中立身份,挑战也越来越大。在发展高科技方面,政府角色十分重要,但是,高科技需要的是“聪明”的政府。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关村的阶层相当简单而扁平,而今越来越分化的阶层使得以平等互惠为基础的产业生态和市场生态越发无从构建。尤其是最利于良性循环,并能够稳定持久的橄榄型阶层结构未能出现,而代之以倒金字塔的分层结构。 [详细]
改变之道——制度创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郭励弘说,“中央想中关村成为中国高新技术发展的楷模,但中关村的制度建设又不能依靠中关村。”这便是中关村首要矛盾所在。
设立专项基金:倪正东提议,北京市政府通过人大立法来保障,从北京市的税收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成立专项基金来支持IT的发展。“政府可以用拨款的形式来支持高风险的基础研究,通过支持创投基金通过母基金或者配比投资的形式来放大国际创投在北京地区的投资额。”
统一管理部门:有专家大胆提出,中央应该重新审视目前中关村的地位,应该设立一个更为强势且专一的管理架构,将中关村作为一个政策试验田。在此基础上使得中关村的管理扁平化,并将融资渠道专业化,退出机制市场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