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随笔:有关财富与贫困
赵晓
作者: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
邮箱:zhaoxiao8888@vip.sina.com
天下话题多多,我却想以“财富与贫困”为我今年的专栏主题,原因有这样几个:第一这个主题是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恒常主题。正如生与死是宗教的主题,爱与恨是文学的主题,富和贫则是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主题。作为经济学研究者,岂能不关心财富与贫困的问题;其二,有关财富与贫困的话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就看过美国学者吉尔德的《财富与贫困》一书,并为其滔滔雄辩所深为折服。多年之后,一直铭记。吉尔德之后,我一直关注着这个话题,尤其近几年,更有过朝思夜想的经历;第三个原因,我们看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前所未有的国民财富,开始制造出世界级的大富翁,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相对赤贫以及绝对赤贫的人口,尤其是中国的贫富差距几达世界之极,令中国社会快速进入不安定之中。所有关心中国社会财富创造效率的人们,在此关头,也不得不关心中国的贫困问题,关心中国的收入差距问题,因为惟有取得财富与贫困的平衡才有社会的长久安定与持续繁荣。
虽然确定了这个主话题,但财富与贫困的内容极为丰富。我的想法是,以经济学为利器,基于世界视野和中国社会现象来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考。但愿能用平易笔法,诉我思我想,与我所爱的读者及爱我的读者朋友们分享。我理了理计划中要写的题目,发现想写的题目真是琳琅满目。如世界上的财富与贫困、都市里的村庄(富国的贫困现象):印度的财富与贫困;非洲的财富与贫困;亚洲的财富与贫困;北欧(异端资本主义实验)的财富与贫困;中国历史中的财富与贫困;中国当今的财富与贫困;欧洲与美国:不同的资本主义的财富与贫困道路;马克思主义出现的再反思;漫论世界“新左派”经济学家;富人的富与穷人的穷;机会均等与结果均等;财富与环保;重读《国富论》;马歇尔眼中的英国财富与贫困;吉尔德的《财富与贫困》;重读阿瑟·奥肯;阿马蒂亚·森的关怀;极品富人;中国富人画像;外国富人画像;我身边的穷人;我身边的富人;纸上富人;社会学家与经济学家在财富与贫困问题上的不同关怀;富裕的度量;财富的悖论;原富;贫困是一种病态吗;贫困的根源是文化吗……
当然,如果有重大的可用于我的财富与贫困主题上发微的新闻事件,那也是不容错过的。譬如近期就有值得写的两个题目:“抢年”——一个新名词的出现及税收调节争论;海啸捐助的思考:中国为什么成了世界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在中国社会正进入财富与贫困的争执时期,我相信以严肃的态度、直面重大事件、与社会共同思考,追求以理性和建设性的态度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将是一件让人感到快乐的事情。
在财富与贫困的话题上,我还会将我近几年来最为用心探索市场伦理、财富伦理的话题结合起来。我发现,贫富差距及其心理感觉不仅与真实的差距有关,与贫富差距的调节制度有关,也与市场伦理有关。正如经济学所表述的那样,人们消费的不仅是绝对消费量,更包括相对消费水平的效用,为此引申出了“位置消费”的概念。也就是说,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财富或消费,还关注别人的财富或消费,并从这种相对水平中获得消费的心理感受。可以说,“位置消费”成了人们财富与消费福利中的梦魇,因为现实中的比较,总会有人发现自己的位置不够好,从而引起诸多的挫折感与失败感。比如一个人的成就感,也常因“位置消费”而被粉碎。
有无不遵循“位置消费”的反例呢?我最近发现了一个,那就是天底下的父母似乎没有人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好,并且愿意拿自己“不好的”孩子去换他人“好的”孩子的。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把抚养孩子也当成一种特殊的消费或投入的话,人们事实上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第一,并且根本不屑于与人比较。在这里,或者“位置消费”不存在,或者永远存在最高的位置消费效用。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皆是爱孩子太深的缘故。对于爱,过去中国人相信“爱之深,故责之愈苛”,其实还有另外一面,那就是《圣经》中所说的“爱能遮掩一切”。发现这一点,我有所悟:贫富差距导致社会断裂是公认的一个社会现象。但是,给定其他条件,如果一个社会是更有爱的社会,是“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社会,那么这个社会必定会有更多的安定。经济学家杨小凯就发现,社会动乱并不与财富分配差距成正比。当年的英国贫富差距较法国更加严重,但英国并没有发生法国式的大革命,而是和平长入资本主义社会。两者所不同者,不在贫富差距,而在背后看待和对待贫富的温暖的眼光。
笔者相信,GDP的增长在中国仍很重要,而消灭贫困的工程正越来越重要,因此今后需要在贫富调节制度方面做出特别大的努力。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了市场伦理和财富伦理同样需要发育成熟,这当然都牵涉到特别多的话题,因此,这一年的专栏文章可以说是有取之不尽的源泉。
正要发出此文时,看到朋友转来的一条消息,中南政法大学的一位大学生因家境贫困,每天到学校食堂捡剩馒头充饥,长达两年之久,其饭卡消费记录,2004年一年里,她才花了8.35元。也许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大学的高楼以及争创世界一流的消息,然而这条消息更让我动容。对于中国社会的财富与贫困问题,对于中国社会中的新贫困群体,社会应该如何去看待?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增进我们社会的繁荣,同时也增进社会的整体福利?这将是我在日后的专栏文章中长期、持续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