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以其纯洁、素雅的色彩,晶莹、高贵的品格被誉为“宝石中的皇后”,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历代王公贵族无不以拥有和佩戴珍珠饰品而做为尊贵和富有的象征。
中国是历史上最早利用珍珠的国家之一。历史上曾根据珍珠产出的地理位置分为西珠、北珠(东珠)、南珠。产于西洋的珍珠统称为西珠;产于我国广东、广西一带的珍珠称为南珠,以上均是海水珠。而产于我国东北的吉林、黑龙江一带河流中的淡水天然珍珠被称为北珠(历史上称为东珠)。常熟人徐兰在康熙年间征战于吉林、黑龙江等地,曾亲眼见到北珠的开采盛况,著有《塞上六歌》,在其《采珠序》中赞叹到:岭南北海所产珍珠,皆不及北珠之色如淡金者名贵。如今北珠已因人们过量滥采而灭绝。但作为昔日的皇家贡珠,珠宝界内人士仍不时见有“北(东)珠”一词,北珠产于何处,以及历史上的一些状况,为今天绝大多数的珠宝界内人士所不知。作为北珠故乡之人,笔者实有必要将所获得的中国历史上这一名珠的一些资料整理出来,供各位读者参考。
北珠曾在东北三省的辽宁、黑龙江、吉林三地皆有产出,但是以黑龙江、吉林省境内的松花江、嫩江、爱珲河所产的质量最佳。牡丹江市的宁安县东南的牡丹江上游产的珍珠较多,故有“珍珠河”之称。今日的拉法河、珠尔多河、舒兰河、溪浪河、蛟河、辉发河等众多河流都是淡水珍珠的重要产地。
北珠颜色有白色、黄白色、淡黄色、灰黑色等,少数为彩色珠,一般多带青黑色调。珍珠多呈长珠状,圆珠形状者少见。珍珠的中部常有淡水珠常见的一条或多条勒腰。质佳者形态浑圆,表面光洁。珍珠的大小不一,大者如酸枣,小者如米粒,每年产出珍珠有数千粒之多。
东北珍珠的采捞历史可追溯到后汉时期,几乎和《后汉书》上记载的“合浦珠还”的故事同时。远在三国时期就知道夫余国出美珠。辽代的铁离等即用珍珠、貂鼠皮等物品和辽国进行易货贸易。在以后的渤海国,还用珍珠向汉王室进贡。到了清朝时期,由于这里曾是满族祖先的聚居地,因而北珠格外受到达官贵人的青睐,每年宫府设有专门的机构及人员进行珍珠的生产和管理。珠轩负责采取珍珠,并在产地设有珠子柜,隶属当地的最高行政长官管辖,负责珍珠的收购。
清朝曾在吉林市附近的乌拉街设打牲衙门,置官员,并打造船只,用以捕采珍珠,每年一到四月,乌拉总管派兵控乘船,带着粮食沿松花江流域的河流中捕捞蛤蚌。遇水深处,用大杆插入水底,采者抱杆而下,下水搜取,把蛤蚌带出水面后,在采宫的监督之下,剥开贝壳看是否有珍珠。一般讲百枚左右的蚌壳中方能获得一颗珍珠,可见珍珠的贵重。采上的珠子在采官的监督下包好,盖上印花封记携回。
进贡前,由乌拉总管和驻地的将军在一起挑选,珠重八分以上者进献宫中,颗粒小的珍珠仍要弃之于江河中,不得私自留存,否则给予严惩。对采到大珠者给予奖赏,按成色赏给绸缎布匹,后来折发成银两,若是罪人则减免刑罚。作为一项公务,吉林的主管部门把采捕珍珠当成一宗正事向朝廷报告。四月,奏乌拉采捕珍珠启程折,九月奏采捕珍珠数目折。打牲乌拉进贡的北珠,在清朝一直被奉为上品,王公冠顶的饰物上的珍珠按大小、多少分成等级,代表其地位的高低,格外受嫔妃和王公们的珍带。故有诗为证:
出蚌阴精称自古,大东毓瑞未前闻。
混同鸭绿圆流颗,合浦交州独产分。
取自珠轩供赋役,殊他虫延户效殷勤。
纬萧亦识留名喻,沽誉难更旧制云。
北珠作为我国北方珍珠的代表,历史上曾倍受人们的青睐,清朝乾隆帝曾作诗赞叹曰:大地沆瀣清渊沦,光涵玑斗潜效珍。从来至宝耻鱼目,肯随唇蛤狸雨荒村。直到解放初期,在吉林市的一些珠宝金店中还可见有北珠出售。在我们叹息北珠由于盲目捕捞等人为因素而消失的时候,作为珠宝界内人士是否应对保护我们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护我们国家可资利用的不多的宝玉石资源而做一些有益的工作,尽一份力量呢?在我们赞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的同时,也要加倍地珍惜和爱护它们,合理地利用它们,呼吁有关部门,可否借鉴华东、华中诸省的淡水养殖珍珠办法,尽快把北珠养殖搞起来。以便使它们能更好为美化我们的生活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