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延续与共存(组图)
时间:2005-2-22
改革开放以来,对于旧车间厂房的改造,艺术家与建筑师显示出了同样大的激情与创造力。林天苗成功地改造了三里屯机电研究院的两个车间,即现在的藏酷和粉酷,使它们成为北京文化生活中的亮点;张永和改造的“远洋艺术中心”成为北京地区重要的现代艺术活动中心。出于不同的审美基点,建筑师和艺术家对原有文化载体的认同解构,及使用当代语汇方式方法的程度,显然是有很大的不同。
王永刚的主题工作室,一年前完成了中国画院花房的改造,坐在流水玻璃的工作室内,眼前一座苍老的白塔,思绪500年。
北京大屯路的地产项目——嘉铭园内,有一幢70年代的机械厂,占地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主题工作室先后为之做了3个改造方案、设计模型,并多次邀请建筑界、电影界、文化批评界的学者、艺术家开过多次研究会。王达明先生积极推动这次改造活动,但始终没有做成,可能是开发商的胆量不够。
嘉铭园在国家奥林匹克公园东侧,这个区域是北京正北最大的文化商贸圈,10年来高楼林立,但原有的历史文化是什么?已经很难看得到了。在未实施的改造方案中,我们前辈、父辈的生产、生活的工厂、车间,爬满植物的红色砖墙,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标语,车间标牌指示,都将得到保留。原有的“天车”会变成灯架,巨大的车间、墙面,场地陈列着现代艺术品,天车下是酒吧,一个现代艺术的文化中心,一座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遗迹,将进行着数字时代生活的艺术活动……90年代离开车间生产的工人师傅,10年,20年后再回到这个车间,欣赏当代艺术,心中定会充满温暖的回忆。
这就是城市文明的延续,城市建筑发展的延续。如同一座古老的庙宇,一条老胡同;如同为保留一棵古树,把道路修成弯曲的。
在社会高速发展,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不但要保留几百年祖先留下的古屋、老城、古树、老桥,同时要把50年代的苏式建筑,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有代表性、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在适当的环境、地点保留一些,经过改造,既保留原有的文化价值,又能成为当代社会所用,同时也延续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
嘉铭园内车间改造方案,未能落实完成,但这样一个课题,有鲜明历史文化的亮点又摆到了今天的日程上。
北京王麻子刀剪厂车间的改造,是嘉铭园车间改造思想的延续。2002年夏日的一天,主题工作室的王永刚来到王麻子刀剪厂的厂区,“张小泉王麻子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的标语还在,但工人劳动生产的景象已经看不到了,下岗和转产使原有的劳动生产方式彻底消失。于是一群当代艺术家、建筑师走了进来,“占领”了原有的空间。同样还是这个空间,一个崭新的文化形态,语言符号诞生。在同一空间里,原有的半封闭式的手工文明与信息数字时代的文明在回荡、重叠、共存。
延续、重叠、共存,都是对历史文化进程的肯定,中国画院内流水玻璃工作室旁边的白塔;王麻子刀剪厂车间的班驳红砖墙垛上堆积了几十年的砂轮废料,有如历史进程中时代年轮的记忆凸现。
一进厂区,车间外不断出现的玻璃幕墙、流光闪动的煅烧炉、深沉的车间……又在叠加着从现在走进过去的影迹。
王麻子刀剪厂改造的意义,就在于向我们展示了对历史的继承与思考的方式,王麻子刀剪厂作为工业时代的文化记忆被延续下来,并在延续中产生了新的生命。
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蓬皮杜艺术中心是在古典建筑中凸现的,但它们的体量与尺度保持着协调的比例。历史与现实在同一空间的美,是当代人类社会快速发展中的,特殊的文化上的美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