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原是一块重22公斤的新疆和田白玉籽料,如今,却变成一只羽翼丰满的雄鹰,正展翅回翔于白玉作底的九天云霄之间,其下山峦叠嶂林木葱郁,山谷幽涧似有若无……这件由全国玉雕大师汪德海设计、高级雕刻技师张洋制作的佳作,如今将现身1月6日开幕的第六届城隍珠宝“两岸三地”玉器精品展。
本届玉器精品展除了这件估价近两千万元的顶级获奖佳作之外,还汇聚了数百件全国玉雕名家的最新力作。“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观赏玉展,自然得看出些门道;而对于收藏者来说,能够辨别玉石并且能综合评估玉器价值则是收藏“门槛”。趁着展览即将开幕之际,我们就提前为你解析赏玉、藏玉的门道。
赏玉 玉石之美融玉雕之精
赏玉的真正乐趣仍然是观赏玉雕实物。此“赏”实则包含二意:其一,自然是赏玉石。玉石之美,自古有论。翡翠,乃高翠、质细、剔透、水头绵长者为佳;软玉,则脂白、肥糯、浑厚、刚中带柔者为上。
玉石之美大有可观,此为一妙,更妙的是玉雕之精。沿袭前朝之风者,玉雕取材多传统具象,曲线较柔美繁复,表现方式围绕美好的寓意和象征展开,中规中矩,古意盎然;创新探索之作,设计者多想象力丰富,选题宽泛、不拘一格,表现手法则多以含蓄、抽象造型为主,线条刚直疏朗,结合中国传统玉雕元素,令作品整体颇具后古典主义气息。
玉雕作品虽有大小之分,雕刻手法亦有古今之别。但融贯其中的,却仍是设计师对这一中华精粹的敬重和珍视。不同的表现手法,却同样精湛的雕刻技艺,赋予了玉石恒久而独特的艺术生命。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中华玉雕工艺血脉的延续。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弧面里,都蕴含着当代玉雕名家们对时代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另外,在本届展览中,荣获中国玉雕界最高奖项的顶级大作都附有详尽的文字介绍,便于观赏者更深入了解原料的品质情况、作者的构思意图以及作品特点。
藏玉 “门槛”虽高,却有技巧
正因为玉器承载着如此深广的意味,从古至今的爱玉者皆以“黄金有价玉无价”作为对玉器最高级别的赞赏。然而,在玉器无价的艺术内涵及所蕴藏的人文精神之下,它本身仍是具备价值定位的。然而玉器收藏的“门槛”之高,也是大家皆知的。此处所言藏玉之“门槛”并非指藏家财力的高低,而是指辨别玉石真假的能力和综合评估玉器价值的能力。相信藏玉队伍中的每一位玉友都有过漫长的摸索阶段,其间所缴“学费”定也不在少数。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国内的玉器市场仍处于界定标准缺失、商品鱼目混珠的不规范阶段。
2007年1月6日,设于城隍珠宝总汇三楼的“翠玉皇”玉文化馆将正式向公众开放,以各类软玉实物标本以及详尽的文字说明向公众呈现中华软玉的真面貌,以各色真假样本的对照,澄清坊间流传的各种不实说法。还玉石清白高洁之名声,还玉友诚信交易之环境。
大幅的软玉产地分布图,清晰明了地呈现出国内著名软玉产地的地理位置,旨在便于玉石爱好者能直观了解软玉的原生矿脉走向,以及次生矿的常规分布区域。馆内的标本展柜,亦根据软玉出产的产地、产状、玉料颜色、原料真假和皮色特征等多个板块依次排列,令参观者一路看去就能对软玉有更真切和系统的认识。理论研究结合实物观察,才是玉石收藏的真正技巧。主办方之所以倾其十年所藏,甚至将部分已然绝产的珍品玉料作为“翠玉皇”玉文化馆展示的标本,便是希望能无偿帮助所有已经入门和尚未入门的爱玉人士能更进一步加深对软玉的认识,从而促进国内玉市整体风气的改善,引领玉石市场步入健康、平稳、长期发展的道路。
国人崇玉,这是千百年来始终不曾改变的情结。玉是炎黄子孙心底的那条无形纽带,不论我们身在何方,分隔多远,它都始终将我们维系在共同的文化之根上。这也是“两岸三地”玉器精品展举办的又一个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