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主创新当企业发展新途径 让用户需求接轨产品技术标准
编者按:
“自主创新”可算是当前中国最热的词汇了。06年3月16日,我国发布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是制约我国发展的长期性深层次矛盾之一,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升为国家战略。在知识产权保护日来临之即,我们编辑了一组家电业的自主知识产权文章,以飨企业和读者。
对于基本上处于仰视行业标准、跟随模仿状态的中国家电业而言,1911年欧洲人发明滚筒洗衣机、1928年美国人发明搅拌式洗衣机、1953年日本人发明波轮式洗衣机并且都因此而垄断了整个洗衣时代,这些都曾经是高山仰止的境界,是可望不可及的业界神话。
然而这些神话终于在2002年走下神坛,因为在这一年中国企业海尔创造了世界第四种洗衣机——双动力洗衣机,摒弃前三种洗衣机的弱点使得第四种洗衣机站在新的上升点上。这是中国洗衣机企业首次成功地向行业标准发力。而对海尔洗衣机而言这仅仅是一个成功的开始,因为它很快迎来了又一次问鼎行业标准的荣光时刻。
并且这一次是在更高端的洗干一体机领域。
2006年4月10日,中国标准化协会参照海尔洗衣机的企业标准制定了《JIT洗干一体机》CAS标准。
作为一个崭新的事物,洗干一体机是一种正处于上升阶段的高端洗衣机产品,被誉为“可搬回家的洗衣店”,可以执行洗涤、烘干甚至熨烫等一条龙地整个洗衣程序。但是对烘干技术的缺憾使得洗干一体机往往烘不干或者烘干过火,应有的魅力大打折扣。而海尔的JIT技术使得这些难题迎刃而解,衣干即停,一如所愿。
问鼎欧洲人一直掌控的滚筒洗衣机领域的高端行业标准,这是一次石破天惊的突破,因为在此之前,即便是将滚筒洗衣机做得十分成功的日韩企业在标准领域也无大的突破。海尔问鼎行业高端标准表明它的创新能力已经是一种跨国界的超越,对于一贯被“中国价格”撼动的国际竞争对手而言,这是一种震撼。
而真正的标准并不是一种新流行的企业标榜,而是应该让企业在市场上掌握主动的核心竞争力,市场是检验标准价值的试金石,是检验标准真伪的无形之手。
JIT技术对市场的拉动作用已经喷薄而出。2005年底海尔洗干一体机在市场上夺得了第一名的销售佳绩,这是难能可贵的第一次,在此之前,虽然多年来在整个滚筒市场上占领了第一的份额,但是在高端市场的单品销量上,海尔一直未能实现突破。2005年底开始的第一次在高端领域的超越正是源于海尔在高端产品核心技术上的超越。
而标准的最有价值之处还在于其对行业未来发展的定义权以及进而对整个行业的掌控权。
审视整个洗衣机领域,洗衣机的不同形态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呈现越来越不均衡的态势。波轮洗衣机正日益低端化,逐渐没落,技术标准的价值越来越低;搅拌洗衣机在国内一直做不起来;滚筒洗衣机在国内占居高端,正处于市场的上升期,但是技术体系源于欧洲;双动力洗衣机结合波轮和搅拌的双重优势,同时跳开了波轮和搅拌的技术框架,重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技术标准;洗干一体机,最高端的洗衣机产品,也将建立属于中国企业自己的技术标准。五种洗衣机种,海尔在两个产品格局中占据了主导权,并且是两个处于上升态势的洗衣机形态。
需要阐明的另一个重点是,在由中国企业掌握话语权的洗衣时代中,中国本土的消费者在第一时间里享受到了最先进技术所带来的洗衣便利,这在一个本土品牌缺乏竞争力的国度里是不能想像的。而让本土的消费者享受最高端的洗衣新技术带来的快感,还事关一个家电消费大国的消费者权利。
虽然某些国际品牌不断升级更新着自己的产品,但是中国消费者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内,不能在同等价位上享受到这些先进的技术。因为在很多国际巨头的眼中中国市场尚是一个中低端的消费市场,因此中国市场上往往都是其二三线的产品。因此虽然怀抱着对顶级品牌的信赖与期待花高价钱将顶级品牌的产品买回家,却并没有把属于顶级品牌的品质和活力买回家,这是一个本土产业落后的消费大国的消费者的无奈与悲哀。
然而问题的另一面是,如果当行业标准、市场份额、未来竞争等等,这些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的关键词选择了与其市场终端消费者无关,那么就注定不是可持续意义上的成功。一些国际顶级的家电品牌在中国遭遇的挫败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因为消费者对技术无止境的需求从来都是推动市场前进的最根本动力。谁忽略甚至不尊重这个动力,谁就注定失败。因此当伊莱克斯这样的顶级白电品牌“入乡随俗”地选择了中低市场的战略路线来行走中国家电市场,其实注定是一场失败的走秀。
谁充分尊重消费者对技术无止境的需求,谁把用户的需求变成标准,谁就将获得真正的用户资源。当海尔宣布其所有的洗干一体机全部采用JIT技术,更大程度上是赢在第一时间对消费者无休止需求的满足上。在已经掌控了话语权的洗衣时代不惜选择牺牲企业的短期利益去快速满足消费者需求使得海尔洗衣机掌握了另一种行走市场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