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单项收费以后,老百姓每个人会拼命打电话不成?大家都左右开弓,手脚并用?七大姑八大姨整天聊天,难道真有那么多闲话说么?会不会再引起用电危机?因为手机也要不停地充电了。
最近看了某些专家对北京运营商冷对单向收费的分析,特别是颇有权威的北京某某大学的专家进一步解析的“三大障碍”,感觉很无奈。关于政策、运营商利益等,已经是陈腔滥调,就不说了。“欣慰”的是,这个专家居然在文章的后面,表达了一个标新立异的观点:“消费者未必能从单向收费中受益。”并声称:“因为手机单向收费,用户必然大量增加,但运营商收益并未随着用户增加而增加,系统、设备的承载量依然停留在用户不多的阶段。这样必然引发网络堵塞、信号不佳等种种问题。就像高速公路,它要收费,走的车就少,车行速度就快。如果也像辅路一样免费了,大量车辆涌上去,高速公路就不可能‘高速’起来了”。
我开始诧异于我的无知了,高速公路收费问题,本来就是一个商榷之中的事,该专家竟然以此为例,来说明单向收费最后就是大家都用不好,用得不舒服,甚至用不了。
首先,目前北京的手机普及率已经很高了——“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97部/100人”(北京市2005年统计年鉴),难道单项收费以后,北京的老百姓每个人会拼命打电话不成?呵呵,因为便宜啊,咱们都左右开弓,手脚并用?七大姑八大姨整天聊天,难道真有那么多闲话说么?会不会再引起用电危机啊,因为手机也要不停地充电了。
写个分析,原因确实可以到处找,但是请找一些能够让人稍微信服一点的吧。暂且不去管这些“专家”的观点了,通过我们自身的思考,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首先,资费可以引爆产业提升。目前的资费的确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当我们已经达到如此高的普及率时,对于整个产业的思考就需要有一个新的模式,需要主动、积极来面对,来调整。甚至有统计数据表明,单向收费后资费的降低,不仅不会降低运营商的收益,相反会提高。
当我们面对这样一个蓬勃的、具有如此高的普及率的产业,我们通过调整资费,通过增强实际业务,而非彩铃等这类小儿科的应用,找到不止一个对社会、对运营商都有积极意义的“杀手级应用”。这样,就会全面引爆该产业,使该产业具有一个跳跃性的提升。
正如在首届移动政务研讨会上一个朋友举的例子:互联网在初期时,资费比较高,速度也不快,当发展到一定时期以后,资费开始调整,随之网络建设不断完善,于是有了今天欣欣向荣的互联网产业。
其次,促使改变心态,积极调整策略。如今我们通过信息化手段,几乎同时掌握了与世界同步的资讯。我们的社会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目前的移动运营商是2 个,我们姑且扔掉经济学的理论,不去考虑什么“双寡头”,什么“博弈”,什么“均衡”等问题。今年,我们是进入WTO的缓冲期的最后一年,移动运营商的数量还会增加,面对这样的状态,面对这样的局势,如果不改变心态,不积极主动地思考策略性的调整,还考虑着自己这点“地盘”和“特权”,我想,痛苦就在“不远处等着你”。而移动运营商目前的策略还是在死守个人用户,玩命搞彩铃,这当然没有什么错误,可是殊不知,最高端、最有价值的客户却悄悄地溜走了。
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去获得、去开发那一部分几乎没有竞争的市场,而且,在这个市场中,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回报。我们常说“二八理论”,可是真正到了实际、到了关键时刻,也许并不是那么简单了。
第三,促使合纵联盟,强强联手。我们面对这样的一个时期,已经完全到达了“引爆”移动经济的时候,我们不能用那种一家独大、唯我独尊的心态看问题了,我们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链。通过对电子政务、公共管理的了解,我们在公众服务方面,可以设计的应用实在太多了,我们看看G2B和 G2C这两个方面,就能够发现,在这样的领域内,老百姓急需的服务,企业急需的服务,绝对不是什么彩铃这样的东西。
移动政务实验室很早就开始了这些模型方面的设计和研究,在行政决策、政府应用、教育、医疗,甚至是普通生活等方面,我们都做出了自认为满意的应用模型。可是,我们也发现,资费已经成为整个移动经济在北京大面积启动的关键点。通过首届移动政务研讨会,我们更进一步地发现,在移动行业信息化这个领域,可谓是人才济济,如果我们的运营商能够胸襟广博,我们的移动经济将成为一个既叫好又叫座的产业。
最后,回到开头,移动信息化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节约能耗,有利于建设一个快捷的、便利的、高效的、节约型的社会。我们需要社会各种各样的观点和见解,需要各种各样的论证和论据,可是,我们如果都能够从积极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话,就不会用“堵车”这样的比喻了。(瓯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