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讯日前,北京神经科神经免疫学领域的专家们,在京就多发性硬化疾病在中国的现状和国际上对该病治疗的突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多发性硬化(简称为MS),病灶位于脑部和脊髓,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非外伤性疾病。卫生部北京医院神经内科张华教授指出,国际上认为该病与自身免疫相关。该病发作时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视力下降、行走困难甚至瘫痪等,如未及时接受规范诊治,患者大多病情逐步加重,最终导致残废、失明甚至死亡。
与会专家认为,多发性硬化是一个慢性疾病,有一个“发作-缓解-复发-缓解-再复发”的病程。治疗上也分为急性期(发作期)治疗与缓解期治疗两方面。急性期治疗目前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但是糖皮质激素不能延缓疾病导致的残疾进展。在该病缓解期进行规范治疗可以减少复发次数,延缓残疾进展,因而是多发性硬化治疗的关键步骤,国际上通常采用的缓解期治疗药物为干扰素β。
目前仅有2种干扰素β被批准应用于多发性硬化的治疗,分别为干扰素-β1a和干扰素β-1b。其中,前者国内医生最为熟悉,临床使用经验最丰富。
两种干扰素生产的“工厂”不同,干扰素β-1a是在哺乳动物真核细胞内生产的,而干扰素β-1b由大肠杆菌原核生物细胞产生。真核细胞与大肠杆菌原核生物比较,其转录、翻译及后期拼接加工更为复杂,但是在真核细胞内合成的干扰素β-1a与人体自身合成的天然干扰素β相似,产生可能影响疗效的中和抗体所需时间较长,抗体滴度较低。
以干扰素β-1a利比为例,一项大型国际临床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PRISMS试验)证实,利比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复发率(两年内降低约33%),减轻发病的严重程度,使患者首次确诊至残疾进展的时间从23.9个月延长到42.1个月(44μg治疗组),患者在磁共振(MRI)上的病灶明显减少,且早期使用效果优于晚期使用,高剂量使用效果优于低剂量使用。PRISMS研究的长期(8年)随访观察(LTFU试验)表明,该药具有远期疗效,且耐受性较好,安全性高。大多数观察到的干扰素β-la的不良反应通常发生在用药早期,且大多无症状、症状轻微而可逆,主要有类流感样症状以及注射部位的反应等。
张华教授强调,目前医学上尚不能彻底治愈多发性硬化,但规范的治疗可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延缓残疾发生。(玖景)